[摘要] 道家辩证法以“反”为中心,涵摄相反相(2)
2014-04-14 02:23
导读:可见,老子说“道”是“无”,又因“无”的确切之“在”而有“有”,故“无”与“有”成为“道”之“一体二面”,可谓“无”而非无,“有”而非有
可见,老子说“道”是“无”,又因“无”的确切之“在”而有“有”,故“无”与“有”成为“道”之“一体二面”,可谓“无”而非无,“有”而非有。此故“道”确是“玄之又玄”。
可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如果“无”是对道体的描述,而“有”又是指“道”之存在这回事本身,那么“有”与“无”又在哪一层意义上构成为一对立统一的范畴呢?其辨证关系如何成立?其实,只要我们忽略“有”与“无”的指向性,即忽略其具体所指,不管“无”是描述道体还是道性,皆是指“道”“不存在”什么东西;而“有”无论怎么演绎和阐释,皆表达“道”的“存在”的蕴涵。“道”恰是因为其“不存在”某些有形有名的特性,即对形名的否定和超越,才使自身成为一永恒的“存在”;又恰因自己是一永恒的“存在”,就必然“不能存在”一切形下事物的特性。在上述意义上,“有”乃因其“无”而“有”,“无”亦因其“有”而“无”。这,就是道家“有无相生”所表达的深刻的辨证意涵。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三、“有无相生”的创业之道
“有”与“无”作为道家最基本的辨证范畴,对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无”中可以生“有”。老子第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这就明确肯定了“无中生有”的必然性。老子本人虽然是从万物创生的角度立论的,但其哲学思想却给予我们深刻的管理启示:“无中生有”是创造的本质特征,创造就是使原先“没有”的东西变成“有”,使原来“不存在”的东西成为“存在”。商场上的创业就是典型的“无中生有”的过程:正因为原来“没有”,所以我们就要创造“有”,创业的机会来自现在“不存在”的一切现象之中。一个真正的创业者,一定是个善于把握市场机遇的先行者,而所有的市场机遇都来自于现存的“无”,包括发现和创造自己目前没有的东西,制造和生产对手没有的东西,提供和满足顾客没有的东西乃至社会国家需要而恰恰缺少的东西。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张巡借箭智退敌兵的故事和孔明草船借箭一样,是历史上有名的“无中生有”的经典案例:安史之乱中期,安禄山的叛军派唐朝的降将令狐潮领兵四万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雍丘附近有个真源县,县令张巡招募了一千来人,先行占领雍丘。叛军到后,张巡身先士卒,率兵直冲敌营,打退叛军。但叛军不断攻城,日子一久,城里的箭用尽。眼看绝境将至,张巡想出一“无中生有”的妙计。这天深夜,张巡命令士兵扎上千草人,裹以黑衣,用绳子从城头吊下。叛军发现后,马上不断用向草人射箭,直到天亮,才发现是些草人。待守军拉回草人,净得几十万支箭。第二天晚上,张巡选了五百死士,仍用绳子吊下城。叛军以为又是草人骗箭,笑而不理。这500勇士乘机袭击令狐潮军营,叛军大乱,焚垒而逃。张巡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张巡此计,不仅妙在“无”中生出了箭,更重要的是“无”中还生出了战机。
显然,一切事业、一切财富、一切成就皆源于“无”。“无中生有”不仅是世界的必然性,也是一切创造性行为的必然性。
第二,“有无相生”的辨证智慧还包含了“有中生无”的奥妙。老子虽不谈“有中生无”,但所谓“有无相生”,就既包括“无中生有”,也包括“有中生无”。惜乎学术界受制于老子“无中生有”的论述,几乎没有人注意到“有中生无”这一维度。“有中生无”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涵义:就其反的方面说,是警示我们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不管你现在是多么的“有”,一旦经营管理不善,都会变为“无”。就其正的方面而言,则昭示我们:一个产品,当它成为某种“有”之后,就一定同时存在着许多的“无”。积极的“有中生无”不是要使“有”消失成“无”,而是要从既有之“有”中去发现新的“无”,即要善于从“有”中去发现市场还有哪些机会未被我们捕捉,产品还有哪些缺陷未被我们发现,服务还有哪些不足未被我们改进,哪些应有的客户还未被我们吸引,产品的方方面面还有哪些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地方等等。这样,我们就不会满足于现有之“有”,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而是从现存的“有”去发现更多的“无”,由“无”再创造更多的“有”。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第三,“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老子说,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有了车轴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黏土制成器皿,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开凿门窗建房屋,有了房屋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用处。所以有形者给人们带来利益,是由于无形者的功用啊。对企业经营管理而言,一个组织或企业的资产有的是看得见的,有的是看不见的;前者是有形的,后者是无形的;前者包括厂房、设备、资金等,后者涵盖品牌、形象、技术、信誉、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等,二者相辅相成。企业的有形的硬件要发挥作用,必须通过无形的品牌、技术、文化与价值观。很多时候,组织或企业的无形资产比有形资产更重要。这,也是老子“有无相生”辨证智慧给我们的最珍贵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先秦哲学中的辩证法.张岱年哲学文选·上.北京:中国
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2页。
[2]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3]任继愈:老子绎读·前言.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