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自然科学时代的道德(3)

2014-05-05 01:09
导读:由于《批判》的感性论探讨的只是所有外直观的基础,即单纯的空间性,因而不论是欧氏几何学还是非欧几何学都不构成它的一个部分。对于康德的规划起

  由于《批判》的“感性论”探讨的只是所有外直观的基础,即单纯的“空间性”,因而不论是欧氏几何学还是非欧几何学都不构成它的一个部分。对于康德的规划起关键作用的纯粹哲学的空间并没有任何更为详细的规定。作为一个内容上完全未定的表象,作为单纯的空间性,它不外就是由那种我之外、包围着我的东西组成的,所有空间的表象都是以此为根据的。选择一种确定的空间表象而非任何其他的空间表象根本无需借助于哲学的空间进行。这种空间表象并不是人们可以从中推导出数学定理的数学前提。它只是构成了这样一种视域,在其中数学通过建构具有某些结构特性的空间而得以产生。

  按照康德的看法,认识归功于两种能力的共同作用:一种是接受印象的能力,另一种则是对接受的这些印象进行加工的能力。被动的感性准备了一种完全未被规定的质料,主动的知性则赋予其统一性和规定性。一百多年后,一种颇有影响的哲学——逻辑经验主义认为,存在着纯粹的观察材料。然而它经历了两代人的激烈争论,直至放弃了这一“所与的神话”。若是人们已经仔细读过《批判》,那么哲学史就会避开这段歧路。因为按照康德的理解,认识诚然依赖于一种在先的规定,但是它始终只出现在与知性的能动性作用这一附加物的结合之中。上述的纯粹观察实际上总是已经交织着概念的要素。这些要素完全是经验性质的,但是,正如《批判》的第二部分所证明的那样,这些要素又是以严格的前经验的要素为基础的。诸范畴,此外还“我思”和原理——这些一起构成了第六项伟大的创新——它们还是先天综合。

  和今天一样,康德首先将科学理解为自然科学,并且将物理学视为自然科学的典范。物理学研究事件发生的顺序,比如:先是气温骤降,然后水才结冰;或者是先有太阳照射,石凳才变热。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个事件看作是第二个事件的原因。我们由此不但断定了随之而来的事件:比如,先有寒冷,然后才出现结冰,而且还断定了原因:因为天变冷了,所以水才结冰。但是,人们无法观察到这一“因为”,即因果关联,勿宁说,人将其作为思维模式已经一道带入观察之中了。这一单一的事件的发生顺序“自然”是经验性的,同样也是经验性的还有产生这一顺序的力量,特别是自然的规律性,在此也就是热力学或热能学的自然规律性。但是,这一因果性的思想,即人们首先借助于这些力和起基础作用的规律才将这一事件的发生顺序看作是客观的这一思想,是一个先天综合。

  然而,康德似乎是在用这一思想从另一面来否定自己,也就是说,拿他的道德的中心目标来冒险。因为,正如他所肯定的那样,道德是以自由为前提的。但是,如果周遭的自然是受因果性决定的,那么就没有给道德和自由留下空间。比如,当今就有这样一些神经科学家,他们自利贝特( Libet )实验以来就宣布了一条重大的消息:因果性与自由是相互对立的。可是,我们作为哲学家对于这一重大消息并不感到惊讶,因为我们知道,这一消息老早就以各种不同的改头换面的方式被公布出来了。

  康德既是一位真诚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彻底的思想家。虽然他最终关注的是道德,并认识到道德是系于自由之上的,但他一开始就申明了自由与因果性的矛盾。他不是去掩盖这一矛盾,而是诚实地承认它。他甚至在理性本身中发现了矛盾的根源——他的彻底性就在于此。这一发现——第 七项创新——无疑意味着对于人类的贬低。因为人在宇宙中由以享有特殊地位的理性证明自身是自相矛盾的。从前的诸科学的女王,即也被称为形而上学的基本哲学,证明自己不过是无休无止的争吵的战场( A viii ) 。

  争论在哲学中并不新鲜,而且还是有益的,因为它不止出现在暂时性的观点之间,甚至也出现在深思熟虑的看法之中。因此,人们既不能指责其犯了一种错误或中了语言的魔法——康德在此比分析的语言哲学更加彻底——,也不能通过完善这些看法来平息冲突。有关的争论根植于一种内在于理性中的断裂性,根植于一场充斥于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的理性的内战。

  在《批判》的第三部分“辩证论”中,康德还发现了进一步的矛盾,并将其置于一种系统的关联中,最终听凭现在是多重矛盾的内战在理性的范围内自行发展。众所周知,在当今的哲学中,除了分析的思想之外,大致还有解释学和后现代性理论。这些哲学,比如利奥塔( Jean-Francois Lyotard ),以解构迄今汇总知识的宏大叙事为自豪。关于人类不断解放的思想被揭露是一种谬误。一般说来,对于多数认同的一的渴望应当消失。

  实际上,这种解构并不是由后现代理论发明的,也不是由其榜样尼采发明的。勿宁说,在很久以前,在启蒙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转折时期,它就已经由康德开始了。因为他的《批判》摧毁了全部特殊的形而上学,即那种流传已久的关于灵魂、自由和上帝的哲学。与后现代性理论相比,尽管康德是建设性的,但他表明自己甚至更具革命性。因为他并不满足于一种(全面的)解构,勿宁说,他最终将流传已久的哲学转换为了一种自然科学的研究理论,此二者不论是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激情还是对于其基本的界限都能予以公允的对待。同时他又消除了后现代性理论肤浅的非此即彼的抉择:要么是一,要么是多。理性所统辖的研究寻求的是两者:按照同质性原则的一和按照特殊分类的多,此外还根据连续性原则寻求一与多的联系。康德的第八项创新就在于对这种向三个维度开放的自然研究进行辩护,此外这一研究还给道德理性保留了权利,甚至使之以某种方式成为必不可少的。

  然而,如此这般的一个论证目标不禁让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最终取决于道德,并在第三部分为其腾出了位置,那么为什么需要这样一条漫长的道路,甚或是穿越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弯路呢?对于这一问题要分为两个部分来回答:如果没有因果性理论,即第二部分,人们认识不到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如果没有感性理论,即第一部分,人们就不知道,感性对于所有认识都是不可或缺的。缺少了感性,人们根本无法前后一贯地思维。但是,并不存在仅仅是关于被思考的对象的认识;谁若接受相反的立场,他便受一种幻象、甚至是一种海市蜃楼的蒙蔽:他认为要在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认识的地方去认识。

  让我们以最简略的方式回顾一下自然的因果性与自由的对立:一方面,根据经验论的看法,自由是不存在的,因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只是按照自然规律发生的。与之相反,唯理论宣称,除了自然规律的因果性用来说明现象之外,必定还存在着第二种因果性,即自由的因果性。因为要将某一给定的结果认作是客观的,人们必须查找其原因。但是这个结果只能被看作是客观的,即使人们找到了它的原因,人们又得去认识这一原因的原因,这样一来,说明就在无限中延续。既然人们无法贯穿无限的序列,因而给定的结果依然不能得到完满的说明,从严格意义上说依然不能被看作是“客观的”。

上一篇:论奥古斯丁对时间观的变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