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意识胚的演化(2)

2014-05-15 01:04
导读:另一方面,环境对意识的影响必须通过意识胚的内在机制或能力结构才能发生作用。虽然意识经验的过去并不必然地决定其未来,但我们又总是不可避免地

另一方面,环境对意识的影响必须通过意识胚的内在机制或能力结构才能发生作用。虽然意识经验的过去并不必然地决定其未来,但我们又总是不可避免地带着某种先入之见来观察和思考世界的。

6、主体意识和能力是从先天能力的综合性方面开始萌芽的,但不能假定意识胚的演化起源于一个有完整自我意识的主体。意识胚的演化进程不是在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儿童早期的活动显示出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没有分化的特点:既不能在活动中区分想望的东西和外部给与的东西,也缺乏稳定的自我意识特征。各种活动最初是自发地、孤立地进行,活动之间还没有整体地彼此协调,因而基本上是无意识水平的。同时,由于缺乏规则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各种活动通常以自己的感官或行动为中心,似乎主体认为自己处于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中心,把自发产生的想法当成了普遍的规范到处引用,具有自我中心色彩。

尽管内在与外在都对统一的生理基础产生影响,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是在经验了内外关系中的冲突和挫折,通过意识胚调节自己的活动方式,从心理上祛除自我中心的蒙昧和从规范上祛除自我中心的主观随意性之后才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能以不同的方式区别对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体与自发产生的各种主观意向。

与那种手段和目的尚未分化的杂乱无章的活动比较,真正的主体将对客体的认识、运动程序的编制、手段、目的等方面协调起来,代表着一种新的活动方式。主体把自己看作是处于时空关系和因果关系中的客体世界的一员,在内外关系意义上对其自身进行调节。主体所有的态度、思想、行为的变化都应在意识的内外关系的背景下理解。

个体接受历史文化影响的“人化”过程要广泛地借助第二信号系统,借助皮层联合区的活动自发地,或自觉地整合各种因素,并把意志、目的实现在实践过程中。这样,意识层次的活动便在广泛的脑活动中产生主导性影响,体现出意识胚的主体性特点。

 

二 、早期经验与意识胚编码机制的形成

 

1、大量的意识功能是在环境中随着活动的展开而分化出来的。观察表明,初生的婴儿还处在无外无内,无物无我的混沌状态。它并不能仅凭视觉就能看到了那个离我多远,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物体。对他而言,所有的世界只是这样或那样的刺激。如果说对成熟意识,刺激是代表着某种对象,意识胚的反应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那么在最初的经验中,由于缺乏视觉编码机制的支持,缺乏区分快慢反应的机制基础,刺激的影响更多地具泛经验特征。婴儿最初的行为只是一种由刺激直接引发的反应。较为鲜艳、突出的、新异的刺激(而不是代表某种物体的刺激形式)容易诱导婴儿的行为。

2、神经生物学对动物神经发育的“敏感期”研究表明,如果在发育初期的一段时间内,缺乏相关刺激的诱导,可能造成视听觉编码机制对常态的严重偏离,而且这种偏离是以后的经验所无法补救的。在这个阶段,环境刺激的主要作用是推动与编码相关的各种要素的平衡分布。基于动物学实验,我们进一步推测:如果在人的早期经验中缺乏某种因素,也会使编码机制偏离常态——比如造成色盲,或者空间透视能力的缺失。有文献报道:从小生活在丛林中和圆形建筑中的人群(注意把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现代人所熟悉的建筑、道路的方正结构进行比较),其视觉的空间透视能力、距离感较差。同样也可以设想,让一个现代人到丛林中生活会比自小生活在山林中的人更容易失去空间判断能力。所以,教育心理学一般强调给予婴幼儿的刺激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丰富多彩而又相对宽松平和的环境显然更有利于神经布线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形成多元的智力结构。

缺乏知觉编码机制的支持使意识胚早期活动并非建立在知觉与对象严格的对应关系的基础上。而意识胚第一阶段的演化成果,主要是在外围的视听觉通道、感觉区和运动区形成稳定的可重复使用并具有一定拓展能力的编码机制。这个阶段与主观努力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以神经系统的发育、分化为主导,带有很强的生理决定论色彩。但,在这个阶段外在刺激的影响同样必不可少。

由于不可逆转的基因的表达过程的深刻影响, 演化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

3、在儿童成长的某个阶段,会自然地只专心于某一项事物而拒绝接受其它事物.或者毫无理由地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而不厌其烦地重复,一直到突然爆发某种新的机能。心理学家也把这些阶段们称为心理上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内,把握适当的时机给儿童以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儿童在敏感期内的许多表现又与顿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只对特定类型信息敏感,多角度、重复性地针对同一主题展开活动,在不定的时刻豁然开朗等),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把创造性思维称为“童真的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诱导要抛开习惯性思维的消极影响。

4、意识胚演化的第一阶段为神经机制的平衡过程所推动,这个过程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的循环:。首先是刺激引起原始意识胚活动的不平衡——随着相关的对该刺激的视觉经验的形成,最初引起强烈兴趣的刺激不再是新异的,造成暂时的平衡态——一种新的刺激类型加入引发新的不平衡的——产生新的视觉经验。在特定阶段上,视觉机制究竟对哪一种刺激敏感,这并不具有必然性,但最后形成的视觉编码机制却不受形成过程细节的影响。随着经验的累积,视觉最终发展到能对各种刺激同时性地发生反应,并依据刺激本身的特点编码信息。(这种情况如同初到一个陌生的房间,我们的视觉实际是对房间各处的信息随机地采样,但我们对房间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却是一致的。)这样,意识胚的活动由只能注意对比强烈的刺激,逐步过渡到对各种信息刺激进行综合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对对象的识别也由模糊逐步清晰。

编码机制的出现使感知觉成为可能,而从此以后经感觉通道进入意识中心的将不再是简单刺激,实际上是为视象、知觉、知识等概念所反映的意识胚本体存在,而意识胚对外在的反应也转为针对刺激所反映的对象。

 

三、感性活动与动作思维

1、对于最初既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而能在其中孕育主、客二分的意识胚结构功能的演化,我们确实需要寻找一个内在与外在的联结点。尽管人们常常把感知觉作为认识世界的开端,但考虑到知觉部分地依赖于整体活动,我们宁可认为一开始起中介作用的是可塑性要大得多的活动本身。活动本身广泛地包括着感知觉、行为、主体意识等方面。在活动中,意识胚调动起所有的能动性与世界进行广泛的接触,促使各种要素在观念中构成相互协调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因果关系及内外在关系等的整体。活动本身推动了包括感知觉编码机制的形成和行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意识胚机制的演化。

上一篇:试论西方市场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