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意识胚的演化(3)

2014-05-15 01:04
导读:2、最初的行为只是一种本能性质的反射。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针对具体对象的的感性行为。在感性活动中已经孕育着思维的萌芽,而思维的原始形态应该

2、最初的行为只是一种本能性质的反射。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针对具体对象的的感性行为。在感性活动中已经孕育着思维的萌芽,而思维的原始形态应该追溯到一种部分地带有自主活动特征,并且能从多角度综合处理信息的过程。这种思维形态实际上就是动作思维。研究表明在种系或个体的思维发展中,最初产生的就是动作思维或者直观行动思维。动作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直接性和行动性。这时,思维的产生、过程和结果直接与当前感知到的对象相联系,问题和问题的解决不是凭借表象与概念,而是借助实际动作和想象的推动。动作思维的自主性部分地由行为过程的自主性来维持,思维在动作中进行,动作停止,思维即终止。同时,自主活动的意识胚本体也把行为引起的视角的变化,物体位移的变化进行综合,使其超出当下刺激的给予。动作思维凭借对物体的直观感知和自身的动作来“思考”外界事物。动作思维与感知觉编码相互促进,推动知觉稳定的编码机制和刺激与表象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建立。

随着感性活动的发展,本体成份的分化加剧。尤其是以语言为代表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广泛使用,不仅使意识胚发展了借助语言进行概括、比较的能力,而且使第二信号系统调节感知觉与反应之间联结的作用得到加强,思维逐渐发展到可以借助语言自主进行。在语言使用中建立起的守恒,使个体能够借助概念对物体特征进行概括。这样,以已有表象为基础,在相对成熟的意识中,思维可以不必依赖运动而借助于感知觉表象和语词概念认识事物。思维也就开始了向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渡。

思维的初级形式由各种意义下的联想组成,可以用联想的规律进行描述。联想有多种形式:比如,由一种对象、情景的出现激活表征另外的对象和情景;对一种行为模式,解答方法的反观激活另外一种程式,等等。参照感知觉情景选择相应的行为,本质上也是一种联想。联想中的发散与聚合效应使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现为在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试错”过程和通过情境改组产生“顿悟”的过程。先天已有的刺激——反应联结,是教育和后天学习的起点,而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保持或消除某些联结,改变和利用另一些联结。

3、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最初表现在实际活动中,以对实物的操作和游戏中个体之间的分工、合作的形式出现。只有在日常生活、游戏、劳动和学习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因而使本体的各种操作性活动具备了稳定性、守恒性、可逆性的基础后,内在与外在的关系才逐步内化成自主的智力活动。

 

四、从历史的观点和结构的观点看意识胚机制的演化。

 

1、用历史的观点或结构观点考察意识机能会得到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结论。一方面,从历史的观点看,各种意识成分的产生归于个体在生活、学习及在语言使用中形成的经验。——如果个体没有对狗及用“狗”指示那种四足动物的经验,人们怎么能对狗形成正确的识别呢?凭借记忆,过去发生的意识事件影响当前, 并为各种成分打上意义的烙印,使行为成为有目的。(当然,狭隘经验论的观点企图通过历史地描绘某个信念的起源来代替理性的证明,则是完全错误的。)传统经验主义虽把认识的起源归为经验的积累,但对于经验的获得本身又常常以“事实本就如此,我理应认为它是如此”为借口,忽视探讨经验获得过程的意义,其实质是把认识看作是为客体预先存在的特性所决定的过程。从意识本体存在的独立性方面考虑,意识胚的演化进程既不是为客体所决定,也并非为意识胚的内部结构所决定 ——各种认识起因于一个主动的、能动的建构过程。失去了这样的建构过程,各种本体成分也就失去了其意义解释。本体成分的建构把客体结合到内外关系的广阔背景中,使认识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另一方面,在结构主义看来,外在因素必须通过意识胚的内在机制才能产生影响。意识机能的实现依赖于大脑的内部复杂联系的多层次网络系统。认识对象只有通过主体的加工改造, 通过意识胚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能被认识和把握。。各种经验的作用必须依赖先于特定经验的结构框架:既然个体意识并不先天地具有支配、使用语言的能力,那么没有意识结构的高度复杂化与分化,没有一定的积累与训练,单向度的演化过程也就无从谈起。结构不仅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上理解、把握对象的依据和模式,是人们思维能力的反映,也是对主体的需要和目的的反映。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机能到高级机能,由直接的感知到间接的虚拟表明意识演化是总结经验的结构完善过程。

一定的思想内容、知识成份按照某种需要、目的组织起来,并以某种标准进行修正和评价,便形成一种思维结构。当然,在意识的表象之下运行的意识胚结构可能是隐含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对意识结果和过程的反思窥见活动结构,重组和超越这些结构。静态地看,结构上的差异是功能上,包括个体性格、思维特点等方面差异的基础。意识本体结构的系统性差异决定着人们如何感知外来信息,充当着对信息进行选择和筛选的内在参照。

意识胚的结构生成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先积累局部知识,然后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掌握结构性的东西。二是先自上而下地掌握结构框架,然后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向这个框架填充一些具体内容。

2、意识本体为适应新环境不断发展,分生出实现着多元功能的结构体系。在一定的功能框架的支持下,新的刺激可能被同化到已有的结构中,产生与经验相同或相似的反应,但也可能出现已有结构并不能有效地同化新信息的情况。此时,推动了最初的结构生成的各种“调节因素”发生作用,引起结构的重组,促进意识胚结构布局的分化(这中间当然包括分生出一些既有所继承而呈现出部分新特征的亚结构),调整原有的布局或建立新的布局。新的思维结构一旦形成,进而会对原有的知识内容进行划分和重组,构成新的基础,反过来制约和限制思维方式。因此,意识胚的演化不仅能表现为对经验的引用,又可表现为对经验的超越。通过意识胚不断适应新环境和任务要求时的同化和顺应作用,意识胚的演化表现为一个结构、功能分化的过程。

小结

综上所述,个体意识胚的演化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来认识:第一阶段是先天潜能素质系统的展开过程。在这一阶段外在刺激借助神经系统生理发育的力量,促进了感知觉编码的平衡机制,主体意识初步萌芽。第二阶段为感性活动阶段。感性活动阶段的认知表现为模拟编码和形象思维。个体行为直接地针对实物对象展开,主体意识初步确立。在意识胚演化的第三个阶段,第二信号系统的广泛使用催生了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符号编码出现并深刻改变着意识活动方式,抽象思维得到长足的发展,主体意识不断完善。

上一篇:试论西方市场经济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