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6] 李泽厚:《孔子再评价》,《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2页。
[17] 李泽厚:《孔子再评价》,《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18] 李泽厚:《试谈中国的智慧》,《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90—300页。
[19] 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1941年),《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9页。
[20]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三版,第166页。
[22] 钱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299页。
[23] 金景芳:《论孔子思想的两个核心》,《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
[24] 关于《易传》,我赞成“孔子作《易》(《易传》)”说。此事体大,兹不赘述。
[25] 李泽厚:《试谈中国的智慧》,《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95页。
[26] 郭沫若:《孔墨的批判》,《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87页。
[27] 李泽厚:《孔子再评价》,《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9页。
[28]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0页。
[29] 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1941年),《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9页。
[30] 李泽厚:《孔子再评价》,《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5、16页。
[3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三版,第131—135页。
[3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三版,第153页。
[33] 这一思想后为孟子继承发扬,孟子径直提出“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
[34] 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1页。
层含义:一是礼乐之乐;二是快乐之乐,三是乐观之乐。下文分而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