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波普尔历史哲学(2)
2014-06-22 01:04
导读:20世纪40-60年代,在马克思的追随者及后继者中,存在把社会可预测性绝对化的倾向。他们看不到偶然性的作用,不承认社会存在不可预测的方面,有人甚至认为
20世纪40-60年代,在马克思的追随者及后继者中,存在把社会可预测性绝对化的倾向。他们看不到偶然性的作用,不承认社会存在不可预测的方面,有人甚至认为资本主义的末日是“可以精确计算出来”的。这种看法不仅不能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反而把历史决定论歪曲成宗教宿命论一样的神秘理论。机械决定论者把历史的必然性绝对化,只看到了社会历史的可预测性一面;而波普尔则把历史的偶然性绝对化,只看到了社会历史不可预测性的一面,二者各执一端,都陷入一种片面性中。只有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才把社会历史的可预测性与不可预测性统一起来,正确地解决了二者的关系。
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是规律决定论,坚持历史的可预测性。在这一点上它与机械决定论是一致的。但是,与机械决定论不同,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认为,社会历史必然性并不是历史事件的单纯线性的直接必然联系,而是各种历史事件内在的、非线性的一般性、共同性。这种一般性、共同性,在时间上表现为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趋势的确定性。历史运动过程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许许多多现实的、个别的历史事件所形成的上下波动的曲线。历史的基本趋势就好比贯穿这个曲线的中轴线。虽然这个曲线的上下波动的部分是偶然的、不确定的,但是这个曲线的轴线即历史的基本趋势却是必然的、确定的,因而是可以预测的。历史决定论不仅承认因果决定性,也承认统计决定性,承认或然规律性的存在,任何个别的历史事件的发展都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虽然究竟哪种可能性得以实现难以确定,但是这些可能性的范围却是必然的、确定的,因而这些可能性的范围是可以预测的。这样,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所讲的可预测性就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预测,与机械决定论讲的“预测一切”划清了界限。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卡尔•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金岳霖.知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