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黄宗羲“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浅析

2014-08-17 01:01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黄宗羲“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浅析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关 键 词] 黄宗羲;心学;本体;工夫
  
  [关 键 词] 黄宗羲;心学;本体;工夫
  [论文内容摘要]
黄宗羲“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命题,与阳明心学关于本体与工夫的讨论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该命题有两个理论特色:一是体现了“实学”倾向,二是含有主张个性的思想倾向。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学者称为梨洲先生。黄宗羲在其晚年提出“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命题,可谓其一生对心学本体工夫论思考的定论。分析这一命题对理解黄宗羲的学术特点有重要意义。
  
  一、“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心学渊源
  
  学术界普遍认为,黄宗羲于宋明主要继承的是阳明心学一脉。王阳明在对自己的学术进行总结时,提出四句话来概括他的学术宗旨,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①,通常被称为“四句教”。在阳明心学中,本体与工夫是统一的,良知具有本体的意义,致良知则表现为后天的工夫。他说:“合着本体的,是工夫;做得功夫的,方识本体。”②王阳明以致良知为其论学主要宗旨,自然也用致良知之学教导门人,但却是应于门人的机根。既有强调本体之事,又有强调工夫之事;既说以本体为工夫,也说以工夫为本体;既强调“去蔽”的“心上功夫”,也强调“着实”的“事上功夫”,这便加大了本体与工夫之间的张力。“去蔽”的“心上功夫”注重于本体的复显,强调本体的悟得;而“着实”的“事上功夫”着重于本体的落实,强调功夫的作用。阳明去世之后,其门人弟子围绕对“四句教”的理解引发了本体与工夫之间关系的紧张,从而分体和工夫两大系统。本体系统又分绝对、虚无、日用三个派别,工夫系统则分为主静、主敬、主事、主意四派。这两大系统七个派别,各自对本体工夫论做了充分的发展。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王阳明本体与工夫之辨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黄宗羲继承其师刘宗周的学说,肯定本体与工夫的合一。他说:“先生(刘宗周)宗旨为慎独,始从主敬入门,中年专用慎独工夫。慎则敬,敬则诚。晚年愈精密、愈平实。本体只是些子,工夫只是些子。仍不分此为本体,彼为工夫。”③在这里,黄宗羲通过刘宗周所主张的慎、敬、诚,论证了“不分此为本体,彼为工夫”。所谓慎、敬、诚,即思想意识和言论行动上自觉地合乎原则。若能在慎、敬、诚上做工夫,慎、敬、诚就在这种工夫中,即在道德修养中,这是通向“天地完人”的途径。
  黄宗羲在肯定了本体与工夫的合一之后,便努力加重工夫的分量。他强调本体就是随“工夫积久”而展开的过程,提出了“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新命题。这一新命题出自黄宗羲最重要的代表作《明儒学案》的自序中,其序文曰:
  
  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是以古之君子,宁凿五丁之间道,不假邯郸之野马。故其途亦不得不殊。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于一途,使美厥灵根者,化为焦芽绝港。夫先儒之语录,人人不同,只是印我之心体,变动不居。若执定成局,终是受用不得。此无他,修德而后可讲学。今讲学而不修德,又何怪其举一而废百乎?……
  
  钱穆先生认为:“此与自来讲心学者,有绝可注意之异点。从来言心学多讲本体,而此则重工夫,一也;从来言心学多著意向内,而此则变而向外,二也;从来言心学多重其相同,而此则变言万殊,三也。”④
  从心学的演进看,黄宗羲思想中较为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对工夫与本体关系的阐释和规定。在对“心”做规定时,黄宗羲指出:“心不可见,见之于事。”此所谓心,泛指道德本体(心体);“事”则指事亲事兄之事,亦即道德领域的践履工夫。因事而见心,其内在的意蕴便是本体离不开工夫。黄宗羲对真本体与想象的本体做了区别,以为工夫之外的本体只具有想象的意义:“无工夫而言本体,只是想象卜度而己,非真本体也。”⑤“学问思辨行,正是虚灵用处,舍学问思辨行,亦无以为虚灵矣。”⑥王阳明曾以先天本体与后天工夫之分为致良知说的前提,相形之下,黄宗羲强调无工夫即无真本体,则把工夫理解为本体所以可能的必要前提。这里己表现出逸出心学的趋向。“由此,本体工夫论,便朝着实践化、单纯化,亦即一体的思考的方向,走到了的终点。从而宣告了本体工夫论的终结”⑦。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理论特点
  
  黄宗羲“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命题有两个明显的理论特点。
上一篇:关于孔子语言哲学思想探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