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曾国藩的家庭教化伦理思想(4)

2014-09-14 01:44
导读:曾国藩认为,“静”和“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提出,没有“志”,心就没有“定向”,心没有“定向”,那么,就不能“静”,不能“静”就不能

  曾国藩认为,“静”和“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提出,没有“志”,心就没有“定向”,心没有“定向”,那么,就不能“静”,不能“静”就不能“安”,“其根只在志”。因此,曾国藩所主之“静”,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修身之道,作为一种养生之道,曾国藩也有“静坐”的主张,但那不是主导。曾国藩在自己不断修练的过程中,同时也把“主静”这一理念传之家中。但是曾国藩把他所主之“静”和佛禅的“人定”区分开来。

  他所说的“静”不是佛禅的无所作为、毫无生机的枯坐或寂照,而是孕育着生机和发展的“静”。他强调必须用心去体验“静”中的“动”,所谓一阳初动,万物由此生长,才可以说静极,可以说喜怒哀乐还未生发,才是寂然不动之体。不然的话,一味求静,心如死灰,自认为是静,实际上生理的机能都丧失了,这不叫静,一旦遇有外在的干扰,心又会开始浮动起来。“静”是一种功夫,看似静,其中却又孕育着万物生机,这是要通过细心体味才能感受到的。

  对于动静之关系,曾国藩也作出了深入思考。他认为,从因为戒惧而约束自己,以至于在至静的境界中,没有什么偏颇,内心之操守不失,则达到了“中”的境界,天地由此立位,此种绵绵不息的样子,就是由动而到静。而从“慎独”而精进,以致在待人接物方面极少差错,没有不合适、不正确的地方,则达到了“和”的境界,万物南此化育,这种肃穆之象,是由静到动。从静到动,有神在那儿主持;从动到静,有鬼在那儿司察,动静之间的这种循环往复,靠“敬”来加以贯穿。

  动静可互相转化,这是曾国藩对动静的一种的思辨,正是有了这种思辨,曾国藩很好地掌握了动静之间的关系,动中有静,静中寓动,动静之间他游刃有余。从实际的为人处事着眼,曾国藩认为要做到静,首先要将一切事物看淡。清静淡泊,将世间万物尤其是名利之心抛开,才能解脱一切烦恼的束缚,得以逍遥畅游人生。他告诉兄弟子孙,声名富贵,皆由天定,不得勉强,要“一概淡而忘之”。虽然,从鬼神司主到悉由天定,曾国藩表现出一种“宿命”、“天命”思想,但是,动静互动观以及不要过分看重名声富贵的思想还是有其合理的内核。

  曾国藩把“静”看成是养心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同时,也把它作为一种保养身体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这方面,他认为“心静胜神医”。当然要“以志帅气,以静养身”,执之以静,养身与养生便可兼得。

上一篇:关于武当道教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下一篇:关于曾国藩孝悌立家伦理思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