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仁民而爱物”——孟子生态伦理思想新探

2014-09-22 01:05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试论“仁民而爱物”——孟子生态伦理思想新探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关键词:性善论 时养 制用 生态

    关键词:性善论 时养 制用 生态爱护 生态

    论文摘要:孟子充分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非常关心自然,并在此基拙上表达了“爱物”、“时养”和“制用”的生态爱护情怀,倡导“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生态责任意识,追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审美情趣。

    我国古代思想家盂子的“性善论”主张、“仁政”和“王道”的学说以及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实,孟子的思想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为“爱物”、“时养”和“制用”的生态爱护情怀、“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生态责任意识,以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审美情趣。

    一、孟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生成

    1.理论前提一一“性善论”。

    “性善论”是盂子思想的理论根基,也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起点。孟子以水性来比喻人性,肯定人有先验的善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四类“善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来,人的“善端”是人类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正是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善”的本性,任何人看到“孺子将人于井”,都会产生担心害怕和怜悯别人的同情。“善”的本性使人不仅拥有情感,而且能够“扩充”其道德情感,既施之于人类,又施之于动物,从而以同情心对待动物,以善心对待万物,做到“仁民而爱物”。

    2.基础—生态内在价值。

    在孟子看来,不仅人的本性是善的,而且万物都是有价值的。禽兽虽然没有人的道德情感,但是同样是有生命的。从生命的尊严来看,人与禽兽是平等的。禽兽作为天地之一“物”,应当存在于仁的范围之内,受到尊重和关怀。自然界具有一种生命的目的性,并通过人的生命活动而实现。孟子认为,自然界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内在价值”。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与人的生命是不能分开的,树木需要‘旧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孟子·告子上》),人类应当对树木存有爱惜之心,因此,人与自然界是一种内在的统一关系,而不仅仅是外部的依存关系。爱护万物,使之各得其所,乃是人性之善的重要表现,亦是人类的责任所在。孟子认为万物都是有价值的,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与人的生命是紧密联系的。这种思想不仅启迪我们要摒弃自然中心主义立场,关心人类,热爱生命;而且提醒我们要转变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关注万物,热爱白然。

    3.现实背景—当时自然环境的恶化。

    如果说,人性之善和生态之内在价值是孟子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内因或理论基础,那么当时自然环境的恶化则是其生态伦理思想形成的外因或现实依据。孟子认为,自从尧、舜、禹时代以来,自然环境经历了“恶化—良好—恶化”的变化过程。“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沱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孟子·滕文会上》)且“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孟子·膝文会下》)在这样险恶的自然环境下,尧选拔舜来进行治理。“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沦济漂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泅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孟子·滕文公上》)由于人类战胜了自然灾害,从尧之时的“洪水泛滥、五谷不登”(《孟子·滕文公上》),到舜、禹之时的“人得平土而居之,教民稼稿,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孟子·滕文会上》),自然环境明显好转,人与自然大体上处于平衡发展的和谐状态。然而,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不断繁衍生息,大量增加,“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孟子·公孙丑上》),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对此,孟子以牛山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孟子日:“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孽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灌灌也。”(《孟子·告子上》)牛山本来林木茂盛、风景优美,但是由于距离城市太近,树木被砍伐一空,甚至变成了牧场,牛踩羊吃,于是成了光秃秃的山包。面对当时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一生倡导“性善论”的孟子深感痛惜,并且在此基础上表达了“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的生态爱护情怀。

    诚然,孟子当时的生态环境与尧、舜、禹时代相比确实有所恶化,然而,当代生态危机比那时更加严重。现在不仅很多地方树木被砍伐一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相当严重;而且河流受到污染,空气不再清洁,土壤出现退化,生物种类减少。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危机,我们更加需要重温盂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强化生态伦理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二、孟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

    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是“爱物”、“时养”和“制用”,表达了浓厚的生态爱护情怀。

上一篇:试论日本人的“忠义"观与武士道精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