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列维纳斯、卡西尔和海(5)
2014-09-27 03:24
导读:在人道主义这边,有卡西尔的全部作品,特别是他1940年代的最后作品,《人的逻辑》(1942),《人论》-1945以英文创作和发表,以及他的遗作《国家的神
在人道主义这边,有卡西尔的全部作品,特别是他1940年代的最后作品,《人的逻辑》(1942),《人论》-1945以英文创作和发表,以及他的遗作《国家的神话》(1945)-其中法西斯的意识形态是批评的目标。其次,我们现在必须注意让-保罗·萨特著名的专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年以法文创作和发表。在另一边是列维纳斯所称的反人道主义,有海德格尔《一封关于人道主义的通信》,1946年写给在巴黎的Jean Beaufret,一个扩充后的法文译本在1947年发表。此外在人道主义这一边还有列维纳斯的全部作品,特别是present volume《他人人道主义》,1972年发表,这已是萨特的专论和海德格尔的书信超过二十五年之后,提供了一种对人道主义更激进的捍卫。
萨特必须被包括进来人道主义的论争不仅仅因为他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里的清楚而详细论述性的对人道主义的捍卫,还因为象海德和格尔列维纳斯一样是由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运动的成员之一。萨特的早期哲学著作《自为的超越》(1937)-最初副标题是“一个描述性的现象学大纲”(最后确定的副标题是“一个存在主义者的意识理论”),对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提出了一个独创的重新解释。这种意识理论后来被奉为存在主义的圣经。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出版于法国与纳粹合作期间的1943年。
不管一般理解的萨特所确立的具体形象,特别是作为一个自称的存在主义者,相反,人们很快发现他的哲学是一种非常抽象和严格的理性主义者的“意识哲学”。萨特的全部思想的基础都依赖于一种聪明但却过于简单化的对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剥离了其所有内容只剩下一个纯粹自我沉思的意识作为替代-的解释。正是这个纯粹自我沉思的意识,这个只是由意识、由那个完全先验的自我意识的虚无将自我从其自身分离看来的自我的裂变,萨特才认为是人的确切定义。当萨特著名地声称“存在先于本质”时,他并不是在说存在指形形色色的在世存在-在其中主体被牵连和为了描述它海德格尔、卡西尔和列维纳斯花费了相当笔墨。相反,他指的是自我沉思的意识的纯粹自由。存在先于本质是因为意识的虚无或者“自由”先行于含义-或者本质-由意识所生产。存在对萨特而言只不过是沉迷,但也仅限于意识与其自身的空虚的分离。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萨特式的自我并非一个具体的在世自我,相反倒是类似一个由其自身的沉思的意识所筹划的含义的对在世自我的沉思意识。它处于一个与世界的纯粹距离之中,意义筹划的纯粹自由之中,“虚无”远胜于《存在与虚无》的“存在”。萨特的哲学世界明显分为两个知性的抽象:一方是“为了-自我”,意义筹划的纯粹行动,一种虚无或自由;另一方是“在它自己之内”,被筹划的意义、本质建立于其上的不透明的存在。当萨特写道主体是“被宣判为自由的”时,它也只是说主体被宣判为永远是“为了-自我”,是所有意义之源。这种为了-自我与“在它自己之内”的对立、纯粹自由与纯粹存在的对立的二分的和抽象的世界,解释了为什么人道主义问题对萨特如此紧迫:作为“为了-自我”的自我,这个一切意义之源,它如何能被说成与他者、与普遍人性交流?难道自我不是象作为为了-自我那样被宣判独自存在就像它被宣判为自由的那样吗?难道为-它自己不是一个没有出口的绝对的“呆滞的自我”吗?萨特写《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恰恰就是要表达和解决这个问题。乍一看,萨特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是显而易见的和没有疑问的,因为正如他在这篇文章中所言:“人只是他将自己所造成者”,因而“人应为他所是者负责”。关于作为服务于意义之源的个人,与海德格尔所宣称的存在是意义之源或者结构主义者所宣称的意义源于由内在的语言和文化之逻辑所建立含义的网络相反,萨特当然是站在人道主义这边。很难怀疑萨特此人、辛苦的哲学家萨特站在人道主义这边。但是,问题与人的团结有关。人道主义,毕竟不仅仅是对一个人、对每一个孤立的个人的尊严的肯定,它也是多所有人的尊严的肯定,对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性、共同体性和社会正义的肯定。如果“为了-自我”是所有意义之源,那么,除非是作为被为了-自我所筹划的任一内在的意义,而不再是另一个人或者是完全他律的并因此是绝对外在的对手,什么可能的意义另外一个人可以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