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易氏源流和易水(2)
2014-10-03 01:25
导读:史籍和易氏家谱关于易氏起源说,也像其它一些姓氏,总是往受封上扯。较早在唐朝林宝著中,只说是齐大夫易牙之后,可能觉得以名字作为姓说不过去,
史籍和易氏家谱关于易氏起源说,也像其它一些姓氏,总是往受封上扯。较早在唐朝林宝著中,只说是齐大夫易牙之后,可能觉得以名字作为姓说不过去,后来的书增改为雍巫受封于易水称易牙,竟不顾常理,一个齐国大夫易牙,怎么可能在燕属易水受封。最近,发现江西萍乡东部易氏家谱,在一篇谱序中提到,易氏在“殷商时为易氏部落”,这可说佐证了我前面提出的说法:易氏在春秋以前,由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始以易为姓。但该谱却不舍受封说,仍牵附姜太公之太子名灶,灶之子南仲征犬戎有功,受周穆王封于易水,其后人以南仲为一世祖,连续记录世系迄今达127世以上。这里有受封者的具体人和受封原因,且不是由齐国姜太公,而是由周朝天子穆王授封,其可能性是有的。连续记录世系127世以上,跨时约3000余年,在殊多姓氏中,尚属罕见。而汉以后由太原徙金陵,后迁长沙,迁徙走向和各朝代有些人物史实,与其它易氏家谱或史籍,大致相近,据悉该谱在民国七年三修时,是根据明末嗣临公手抄本续修的,除了可能偶有抄误外,理应有据,值得研究。
首先,从姓源说谈起 我在“考辨”文中,巳否定齐国雍巫易牙,和魏国易恺受封于易水,为易氏始祖的谬论,现在只讨论由氏族名转化,和姜太公后裔受封于易水而得姓的问题。我在考辨文中引述过,古时易水原为有易氏居地,契的后人王亥在易水被有易氏酋长所杀,后王亥之子上甲又杀死该酋长,占领了有易氏居地,这故事在其它史籍中较详细。
据有: “帝泄 元年辛未(前1729)帝即位。十二年(前1717)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十六年(前1713)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
殷侯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故殷上甲微假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中叶衰而上甲微复兴,故殷人报焉。”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这故事在屈原中也谈到:“…….帝乃降观 下逢伊挚 何条方致罚 而黎服大说 简狄在台 喾何宜 玄鸟致贻 女何喜 该秉季德 厥父是臧 胡终弊于有扈 牧夫牛羊 干协时舞 何以怀之 平肋曼肤 何以肥之 有扈牧竖 云何而逢 击床先出 其命何从 恒秉季德 焉得夫朴牛 何往营班禄 不但还来 昏微遵迹 有狄不宁 何繁鸟萃棘 负子肆情 眩弟并淫 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诈 后嗣而逢长…….”。
这段话用曹尧德中一段相应译解,就好懂了:“商汤到民间巡视,遇见了贤臣伊尹;汤放桀于鸣条,民众与诸侯为何大喜?简狄(有娀国的美女,后来成了帝喾的妃子,生契,契是商的始祖)住在九层瑶台,如何被帝喾看中?凤凰给简狄送来了聘礼,她为何满心欢喜?王亥(商的远祖,契的六世孙)秉承父德,学习他父亲的善良为人,为什么终于困顿,竟在有易国放牧牛羊?他执着盾牌曼舞,为何就有姑娘恋他?体态丰腴、肌肤润泽的姑娘,怎样与之勾搭?有易国的牧人,在哪里撞见了奸情?将他击杀在床上,遵从了谁的命令?王恒(王亥之弟)也秉承了父亲的美德,从哪里得到这些大牛?为何去钻营封禄,从此在有易滞留?(王亥之子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上甲微继踵讨伐,有易国因此不宁;在群鸟栖息的棘丛,为何与妇人调情?弟弟迷于淫乱,害了他的兄长;为什么虚伪狡诈之徒,后代却长久兴旺?”
这个故事是说商朝的远祖契的六世孙王亥,和弟弟王恒在有易国经商和放牧牛羊,因淫乱,王亥被有易国君绵臣杀了。后来王亥之子上甲微借河伯的兵,灭了有易国,杀其君绵臣。这说明有易氏即有易国,它不仅是氏族,且有相当于国的势力,且胜于殷商远祖,在其衰弱而殷人复兴后,殷侯上甲微还是借河伯的兵,才灭掉它。据考证殷商在今河南商城,较早发展驯养牛马和农业,王亥发明牛车,与外部物资交易,被称为“商人”,此名词竟沿用至今,与易水的有易氏不算太远,故有贸易往来。从一些古地图和史籍来看,在当时易水地区,只见有易氏或有狄氏,而王国维说,狄与易是同音通用字,易牙一作狄牙,则有狄氏即有易氏,另方面,从来各种易氏得姓的说法,不论受封与否,都承认是久居易水而得姓,也有易氏家谱中,记载易氏在殷商时为易氏部落,则在这一地区的有易氏和易氏,二而一是很显然的。因此可以推断,由有易氏有易国或易氏部落所在的流域称为易水,而居民为姓易氏,是很自然的。像这样因人而命地名,和由国名而为姓氏的例子巳不少。所以我认为由有易氏有易国或易氏部落演变成易姓,是易姓的起源。萍乡东部易氏家谱说,易氏在殷商时是易氏部落,可印证这段历史。我还记得,1942年先考原慈旭天公编辑鄂东易氏家乘时,对我谈过:易氏在古时是易氏部落。想必鄂东易氏旧谱中也有记载,当时我读初中,未深入研究,听听而巳。但该谱却仍牵附战国魏易恺为受封易水得姓的始祖,竟与赣谱的情况相似,无视殷商以前巳有易氏部落名,仍牵附其后的春秋战国时受封说。历来编谱的秀才,思想保守,盲目转辑误传受封食采说,对其它姓源说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