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意象论—论认知原理(4)

2014-11-03 01:14
导读:所编织的无形大网之中,与客观世界渐行渐远。人(思维)、存在、知识之三角关系中,知识与存在是两个端点,而人是两者之间的支点。人无论是重名而
所编织的无形大网之中,与客观世界渐行渐远。人(思维)、存在、知识之三角关系中,知识与存在是两个端点,而人是两者之间的支点。人无论是重名而少实,还是重实而少名,都是极端的。秤若失其一端则无用,知识与存在若失其一端,则认知不明。不明则惑,此为乱之首,矛盾之病根。所以,知其两端而守其中,知其不平衡而守其平衡,正名以实而明知,使名实相守,是谓治乱之本,生命衡久之本。故树欲壮则强其根,水欲澈则清其源,政欲顺则明其知,知欲明则正其名。

生命之道,强根而固体;认知之道,正名以实而明知。强弩之末无有穿芦蒿之力,此为何?因其势已尽。蓄势待发,力之所存,势之根也,势之已尽,根之不存,焉有后续之力。树经万年而不亡,此为何?因其守其根也,固本培元,生机无限,命之根也,生机不灭,根之不亡,树焉有亡之理。人有愚和智之别,此为何?愚者,名实相离,失其根也。智者,名实相守,根与体相和也。所以,格物致知,名实相守是谓认知之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庸》故正名以实而明知也是治国之本。

名是构成知识最基本的元素。事物之形状由点、线、面、厚所构成,而其中最基本的元素是点,点与点的连接构成了事物立体之形状。知识的构成也是同理,名为最基本的元素,而名与名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抽象、立体的思维世界。一与二,名也;一加二,名与名之关系也。先有名,而后有名与名之关系。线始于点,点之不定,何以成线;知始于名,名之不正,焉能明知。例如老师教学生知识,其方法通常是老师一厢情愿地让学生记住某种定理、规律,“1+2等于几?”殊不知大多生根本不明白“1”代表什么?“2”所要抽象什么概念?结果是大多数学生都只是记住了概念的代号,而不知道其本质。经年累月,后面的知识就更难消化。我们通常把少数成绩好的称之为“天才”,把大多数成绩不好的称之为常人。尺有长短,物有高低,这也是很自然的。但短可以补之,长也可能被抑之。所谓有教无类,并非大多数的学生资质差,而是从一开始就不明白名与实之间的转换关系。若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名所要代表的实,则一明百明,一通而百通。所以,教学方法的主旨应该是正名以实为主,名与名的关系为副;以锻炼本能的意象思维能力为主,知识理论辅助之。

  2、认知的深度性

  树生而长之,水积而深之,台垒而高之,知生而蓄之。无根,树何以长之;无底,水何以深之;无基,台何以垒之;无源,知何以蓄之。故高以下为基,体以根为本。知识虽博,却源于思维深处。思维深处格物于意象,致知于意名。象与名同出而异,有先后之别。象在思维的深处,虽为深,却是知识之始原,非名可以替代之,是认知之本质性世界。就像树之根虽为深,却是生命的始原,非枝可以替代之。

  思维认知是意象的世界,是对客观存在最直接的虚拟再现。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主观之名,只有原始之意象,每一个事物都只有它本体之象,是知识与存在最直接的链接,是知识产生最原始,最本质性的世界。任何的名都必须返归于思维的意象世界里才能真正与客观存在相连接。《经》开篇便提出“名可名,非常名。”指出了名的成长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状态。前者“名”是指名成熟之前身,即对事物之意象。后者“名”是指象的代号、称谓。象虽存在于思维的深处,但却是名之根本,一切知识之名由象而生,由象而立。

  前面讲到认知由来两种途径:一是直面客观存在而产生的感觉经验,即存在→意象→概念→知识。二是通过学习知识理论而产生的知识,即知识→概念→意象→存在。前者由根而发,后者返而归根。如果没有思维深处之意象、概念,知识与存在便无法真正的连接,无论是存在,还是知识都会只停留在表面,虚有其表。仅仅记住名之代号是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的,更无法真正的联系于实践。必须把名返归于思维深处之象,连接于实。换言之,同样的一个名从不同的角度,它的性质是不同的。在客观存在的世界里是实,在思维深处表现为象,而在知识的世界里是名。只有名转化为象,连接于实,它才能真正活跃于我们的思维深处。人的学习,实践,一切行为活动都植根于思维深处之意识,举手投足,由心而发。人性思维深处是意象的世界,是没有主观之名的本质世界,是理性的世界。

  3、思维的空间性

  思维、知识、存在三者构成了人性认知的基本条件。知识如水,存在如水之质,思维如器,器之注水,用其空间。水之性在于质,水之形与量在于器。器的空间大小、形状决定了储水之形与量。

  思维的空间性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容器之空,二是知识之量。从广义上讲,思维的空间是有限的,每人大脑中所装载的知识也就那么多,但从狭义上讲,思维空间又是无限的,可容天下万物。人从小就开始认知客观世界,认知自己,所接触到的知识不可计数,有谁能做到空其心以容天下万物呢?空间本是有限的,但又如何做到无限呢?那便是“化”,化知识于无形。就像人要吃食物

     [4]   

上一篇:关于济慈与艾略特理论评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