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 诚信 信任 信用
〔论文摘要〕 诚信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范畴,也是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道德。但是,传统的诚信和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诚信有着形式和内容甚至精神实质的差别。现代市场经济的诚信是信用式的,传统的诚信是信任式的,它强调的是信于言、信于心和信于性,即尽言、尽心和尽性。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观念,自思孟学派从本体的角度对诚信作了阐释之后,诚信不仅是人际交往的道德要求,而且被看作是立物、立事、立人、立身之本,是一种道德精神,也是人的道德品格,体现了中国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思维路径。真 实无妄之谓诚,言而有实之谓信,诚为信之本,信为诚之用。信不仅是一种言语或者承诺的 真实,更是本心之真,本性之真。它不是求信于人,不是求人所信,而是尽己,即尽言、尽心和尽性。
一
信于言,忠于自己的言论,行与不行依于言,是为尽言。在行为的层面上,诚信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就是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事中诚实不欺、讲究 信誉、信守诺言。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要求。真即出自本心,诚即忠于本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欺人欺己,讲究信义,这样才能言可复,行可行,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保证其言行的一贯性、真实性和有┬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历来受到高度的重视。以“信”为“四教”(文、行、忠 、信)科目之一,要求人们讲究信义,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又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 •卫灵公》)这就是说,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得到他人的信任,其行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够畅通无阻,相反,不讲究信义,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即使在自己所熟悉的家乡,也会使其行为处处受阻,遭到他人的抵制,无法实现自己行为的目的。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信则人任焉”,说明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精神纽带,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往和相互的信任与尊重。首先,信要求人们言行一致,信守诺言,即所谓“言而有信”。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重然诺,守信用,以诚待人,表里如一。其次,信要求人们的行 为保持一贯性。孔子讲的“谨而信”、“敬事而信”、“笃信好学”等等,都是强调的这一 点。做到了信,才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肯定与扶持,保证行为的顺利性和有效性。 传统道德强调,君臣有信则仁忠,父子有信则孝慈,夫妇有信则义顺,兄弟有信则友悌,朋 友有信则亲爱。
信也是立国之本。《左传》以信为“国之宝”,孔子则说,一个可以去食、去兵而不能去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吕氏春秋》先秦儒家的观点,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离俗览•贵信》)一个社会的结构、秩序、行为规范应该真实无妄,具有稳定性;一个人的行为必须与自己的本性相符合,不能反复无常,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
尽言的要求是言行一致,做不到的不要说,说了就要想办法做到。言是思想、观念和意图的表达,是内心状态的一种宣示,反映的是人的内心本质和精神情操,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作用。信于言,人们才有可能正常交往,思想和观念才能够具有通约性,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认同,也才能维持人际交往的基本秩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