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为了克服上述两种方法各自的缺陷同时汲取其优长,在对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整体历史状貌的研究中我们尝试将年代顺序的演进与思想取向的区分有机地统一起来,希图借助于这种研究方法找到一种新的理论分析构架。根据这一新的认识思路,后经典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可以分为四种理论形态,即科学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政治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社会批判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以及文化分析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这种区分,既从发生学的角度理清了各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先后序列,又凸出了各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思想取向和理论特色,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也更为深入地把握和分析后经典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
二
依时间序列而言,后经典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第一种历史形态应是科学型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马克思恩格斯在世和去世之后,他们的学生和战友拉法格、梅林、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人,先后撰写了大量文学评论和有关艺术、美学的论著。在这些文艺美学论著中,他们力图用马、恩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文艺和审美现象做出科学的评述和探讨,为在文艺美学领域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做出了贡献。梅林对古典作家的评论和对“现代艺术”的批判,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捍卫和发展;拉法格对资产阶级作家及其作品的局限性的揭露和批判,对民歌民谣和语言问题的研究;普列汉诺夫对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社会作用的研究,对美感的生理基础和社会条件的探讨,对文学批评的性质和原则的分析;考茨基关于艺术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观点,关于艺术的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矛盾的探讨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发展历程中凝结下的重要思想成果,至今仍是值得汲取的珍贵理论资源。虽然如此,这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文艺美学思想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理论缺陷,这就是辩证精神的欠缺。列宁和卢卡契都曾分别指出过梅林、普列汉诺夫这一代人的哲学和文艺美学研究中“辩证法的不充分”或忽视辩证法的问题。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忽视,使得拉法格、梅林、普列汉诺夫等人的文艺美学论著更多地关注不同时代的文艺和审美现象对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阶级关系的被动依存性,而相对忽视了文艺意识形态的复杂性与能动性,更多地关注文艺和审美现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性,而相对忽视文艺的审美特殊性和自主性。有鉴于此,卢卡契在研究马、恩的文艺思想以及在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时一再申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统一的哲学基础,并在其大量文艺研究论著尤其是其美学代表作《审美特性》中较好地贯彻了这一点。与卢卡契同时或在其之后,原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中国二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直到六、七十年代占据主导地位的学院派文学理论和美学,基本上都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反映论为理论建构的哲学基础,以文学艺术对社会现实的审美反映关系为理论框架,以马、恩所赞赏的19世纪现实主义文艺创作为艺术典范的,因而也都属于科学型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之列。此外,以阿尔都塞、马歇雷、戈德曼为代表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也是在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结构主义思潮相结合的基础上追求着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科学”属性的。尽管马歇雷、戈德曼等人的理论与卢卡契的理论比起来有不同的理论旨趣,但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卢卡契的反映模式所开创的研究艺术——历史——意识形态这三者关系的理论传统基础上向前作进一步理论拓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