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基督教真理观及西方思想史上的真理观(2)

2014-12-25 01:46
导读:人的认识过程也有类似的情况。柏拉图称之为“灵魂转向”。人在认识中首先认识到的是经验世界。由于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变化不定,因而对它的认识也就

人的认识过程也有类似的情况。柏拉图称之为“灵魂转向”。人在认识中首先认识到的是经验世界。由于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变化不定,因而对它的认识也就不稳定。在柏拉图看来,在这变化世界的背后一定有某种不变的东西作为基础,即事物本身。因此,他把世界划分为两部分:感性世界和理念世界。对于感性世界的认识,形成各种意见。当人们进而深入到理念世界时,就能接触到实在的不变的事物本身,从而能够认识真理。为了更好说明“灵魂转向”的过程,柏拉图对感性世界和理念世界作更详细的划分。感性世界主要由个别感性事物组成,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形成各种感觉。如果人们从不同角度观看它们,并依靠自己的想象力来构造自己所看到的,人们就会形成一些想象的认识,如绘画和文学作品。理念世界则包含数量关系和概念关系。就人的认识而言,人往往通过听故事,阅读文学作品,接受他人意见,等来认识世界。有人甚至以为这就是知识的全部,就是真理。这样的人当然是认识不到真理的。柏拉图认为这种状况是很可怜的。人必须学会摆脱这种受他人摆布,人云亦云的境况,进而自己直接地认识世界。当人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知识后,就应当去认识不变的事物关系,首先是数量关系,然后是概念关系。前者为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后者为“辩证法”。柏拉图坚信,只有在“辩证法”里,人们才能进入到事物本身,并找到真理;真理即是对事物本身(概念关系)的把握。
我们看到,柏拉图的真理观认为真理即是认识和对象的符合。这里,对象被具体地理解为由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组成。因此,认识和对象的符合不是一种简单的符合,而是一个渐进的深入过程,是一个由认识那些变化的现象深入到认识那不变的事物本身的过程。如果人们停留在现象界,尽管他们的认识也是符合了对象(现象部分),但这种符合是暂时的并会消失的,因为现象是变化不定的;这样的认识当然不是真理。只有认识深入到不变的事物本身并把握了它,我们才能宣称达到了真理。这个最终的不变的事物本身就是最高的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有意思的是,柏拉图在提倡这种真理观的同时,马上就注意到它的困难。我们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世都会对世界形成一定的知识。特别是随着我们的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会变得越来越顽固而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是对的。但是,柏拉图却要求人们在认识的道路上不断放弃现有的知识以进达到真理。问题可以提出:我们根据什么来说我们现有的想法是错的,因而必须放弃并追求其他的什么呢?于是,我们就面临真理标准问题。
柏拉图在他的另外一篇对话《泰阿泰德》中对这一问题有许多讨论。其中有一个“鸟笼”论证把问题提得特别尖锐。这个论证说,人们在判断真理时总是根据自己的已有思想来给出判断的。“鸟笼”里的鸟好像我们的已有知识。当我们对一件事或一种想法加以判断时,所依据的便是我们“鸟笼”的鸟。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如何能够放弃自己的现有思想而追求其他呢?在《理想国》的第十章,柏拉图推进第七章的讨论,对人的生存中的固步自封倾向作了深刻的暴露。同时,我们发现,柏拉图无法在理论上论证他的真理观,即人们的真理认识必须从认识现象到认识事物本身。于是,他话头一转,提出灵魂不死命题。
把灵魂不死命题作为他的真理观讨论的小结,这样的处理表达了柏拉图的一个深刻的关注,即人们的真理认识过程是很长的,甚至可能是无限的。一方面,人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来判断真理,因而无论在认识真理的路上走到哪一步,他们都将自称为真理的拥有者。另一方面,当人们自称拥有真理时,他们就固步自封,从而不再去追求真理了。于是,人们就可能象那些在洞穴里不能回头的囚犯那样,和真理永远无分了。但这不应该是人的生存命运。柏拉图在论证灵魂不死的命题时使用了两条原则,即,“人的灵魂是向善的”和“向善就是使人得到益处”。由于灵魂是在“向善”中被赋义的,而灵魂又是人的生命的指称,因此,向善和生命乃是一体的。只要生命不停止,人的向善冲动(或追求真理)就不会停止。从这一角度看,人的固步自封的生存状况是暂时的,而人趋向善则是永恒的。
上一篇:何谓争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