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真理观及西方思想史上的真理观(3)
2014-12-25 01:46
导读:为了使人的生存的向善永恒性得到说明,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结尾叙说了一个神话。这个神话说,人的肉体死后,灵魂会进到一个地方,在哪里接受审判
为了使人的生存的向善永恒性得到说明,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结尾叙说了一个神话。这个神话说,人的肉体死后,灵魂会进到一个地方,在哪里接受审判,根据生前所做的一切,人被划分为两群,一群人进的是地狱,在那里为了他们所作的坏事受尽各种折磨;另一群人则进到明亮欢快的地方,弥补他们在世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最后,这些灵魂还要回到世上,但在轮回之前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做一次选择。如果人们在生前没有努力追求真理,缺乏善的知识,那么他在此时此刻就可能作出错误的选择而在来生受苦受难。“他们的选择大部分决定于自己前生的习性”。因此,柏拉图说,人在有生之年要好好追求真理,明白事理。只有这样,当选择的时刻到来之时,人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柏拉图的真理观遇到了一个无法克服的难点。他要人们追求真理。但真理是什么呢?当人在固步自封的认识状态时,人只能认为他所认识的就是真理。如果柏拉图不能告诉人们真理是什么,他就没有资格要求人们继续追求真理。柏拉图甚至没有资格指责他人的认识处于低级的阶段,因为柏拉图只能根据他的仍在追求中的思想来判断他人的思想。从另一角度看,柏拉图的真理观向思想界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人在生存中的固步自封倾向是思想上的普遍状况;如果如此,人们如何能够打破这种封闭状况而继续追求真理呢?
二.怀疑主义问题
对于柏拉图的号召“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希腊哲学家是努力响应的。结果是,一个又一个的关于真理的学说相继问世。于是,问题变得更尖锐:当不同的学说宣称真理时,究竟谁的宣称才有效呢?当人作真理宣称时,无论是什么样的宣称,人都会自认为进入了真理从而无需继续追求真理。面对形形色色的真理宣称,真理标准问题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了。我们看到,当时的哲学家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比如,伊壁鸠鲁(Epicurus,雅典哲学家,生卒年约为公元前341-270)提出三条真理标准:感觉,预知,和快乐;斯多亚主义者对感觉的深入分析而追求可靠的准确的感觉作为真理标准。但是,我们发现,这些努力都无法避免怀疑主义的批评。
怀疑主义在公元前三世纪时开始流行,并从此盛行不衰,一直到公元三世纪仍然有广泛的市场。在公元二世纪时,有一位怀疑主义者名叫塞克斯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