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华严经》的修行体系(1)
2015-01-21 01:40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浅论《华严经》的修行体系(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佛教是重体证的,其体证的过程就是修习实践。而要获得圆满的
佛教是重体证的,其体证的过程就是修习实践。而要获得圆满的智慧解脱,就要按一定的体系进行修习实践,所以修习体系对学人是至关重要的。佛教修学的总纲是戒、定、慧三学,在实践方面,戒、定、慧学如鼎的三足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佛经、律、论三藏,是释尊一代教义的集成,特别是佛所说《华严经》为经中之王,为根本大法。《华严经》不仅是佛教哲学理论的精华,而且是非常注重观法实践的。行者通过观法以达诸法实相,契入佛的境界,达到佛教修习实践的目的。《华严经》无论是教理教义,还是修行体系,都是最圆满的,是世尊给我们指引的一条简捷的无上菩提之路。也有人认为华严太重理论,评华严为“有教无观”,甚至不重实修,并指出这是华严宗衰没的主要原因。这种议论是值得商榷的。佛陀不可能给后人留下布满荆棘的道路,等你再去创造什么,关键问题在于我们的根性能否对华严修习体系进行正确的领悟、把握。下面分六点,谈一下我自己粗浅的理解。一、带果修因的神妙境界 《华严经》的核心是“法界缘起、因果圆融”,“因”为成佛之因即法身理体,“果”为成佛境界即“毗卢遮那庄严世界海”。《华严经》前八会反复谈论法界缘起、“因果圆融”,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将清净的佛之体性即佛果由果位推移至众生之因位——“众生之心”,从而为众生成佛建立有说服力的根据。释迦悟道,初转华严根本法轮,即从佛果之境界说事物之现起。《华严经?世主妙严品》中以十身来说明教主难思之德,来显示遮那十种无尽法界身云遍于法界成正觉。“卢舍那佛之果法”即涵盖众生界,因此众生心中当下就有圆满之“果相。”这是世尊初成正觉,在“海印”定中所炳现之真象,不可思议,广大无边,超越时空,不是一般众生,乃至二乘所可了解的境界。此无碍妙境寂照照寂法界缘起,实为诸佛自证境界,此亦为华严最高境界,乃为大觉真心、“海印三昧”之所显示。一真法界,即诸佛众生本源清净心也,此心为万法之根本。而此法界体是一心,性起乃不待他缘,直接由其自性本具的性德而生起。在《华严经》中以第一品至第六品经,经文所以反复介绍了卢舍那佛之果德及其为普庄严童子时之因行。为“举果劝乐生信分”,现种种神变,示种种庄严,显示如来依正二报之庄严境界。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得如来无边境界神力,放眉间光,遍照十方。一一尘中现无数佛,显如来无边境界神通之力。一一毛孔现种种光明,一一光中现刹尘菩萨。遍事刹尘诸佛,遍度刹尘众生,广现入不可说佛神变海,广明行境。这是显示华严法界体性智悲自在无碍无尽之相,举果劝乐生信,使众生带果行因。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佛法大海,唯信能入。经文展示华藏世界之庄严广大微妙,光明清净无碍、充遍法界之光明,实为绚烂华丽之庄严世界,皆系毗卢舍那佛之示现。令众生生信,生信之后,向往菩提,发菩提心,走正觉路。所谓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就是为接引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文殊菩萨于此教导善财童子,发菩提心,踏上了漫长的参学之路,充满坚定的信念。以菩提心为因而修诸行,显示心性含摄无量、缘起无尽、时空行愿、大悲愿心。这里实际上是用典型的榜样来启发、坚定我们的信念。只要我们发菩提心、修普贤行愿就一定可以证入法界缘起,了悟法界缘起,就可以通达诸法的真实相。说明初发心菩萨之功德更加殊胜、博大,因为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经文教导众生树立正信、发菩提心本身就是华严修习体系的重要方面。二、 信解行证的结构层次佛教任何宗派修习佛法重视宗教实践的,都必须经过信、解、行、证的过程。佛在《华严经》中就包括了信、解、行、证的内容,体现了这样的结构层次,也就是给了我们以“菩萨由凡夫发心到成妙觉佛果的阶梯”,这就是华严的修习体系。1、经文结构层次鲜明。《华严经》分四个部分解释了五周因果。《八十华严》的四分(信、解、行、证四科)、五周(五种因果周遍)乃至整部华严七处九会、三十九品都体现了信、解、行、证四个部分:一、信分,即初会所信因果周;二、解分,即第二至第六会差别因果周及第七会平等因果周;三、行分,即第八会成行因果周;四,证分,即第九会证入因果周。先明佛已经自在证入之果,后明善财童子证入法界之因,因此称为证入因果。经典这种“信、解、行、证”的结构安排,就是具体的修行次第。例如:十信法门,第二会普光殿文殊说六品,此依普光殿令者。表妙信依普光本智而起。寂照双运、修证同时,无复渐次。依择法妙慧而住,成正觉也。四、《问明品》者,明显万法,以示十信之解也。意明业体本真,背觉故妄,依真起觉,是为“信”。五、《净行品》者,为十信之行也。须依大愿净治尘劳,以成净行,净身口意,即获一切胜妙功德,是为“行”。六、《贤首品》者,明依十信法门。发心修进,功德同佛等,示十信之证也。解行相应,是为十信圆证。2、内容衔接环环相扣。《华严经》的内容可以用“境、行、果”三字来概括:“境”指毗卢遮那佛所居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行”,以善财童子为例,说明修华严者要为获取菩提而努力修证,精行不懈;“果”指菩萨修行者根据努力程度而达到的“十地”位次乃至等妙二觉的果位。佛说《华严经》的内容就是如此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展开的,形成修习体系。华严所诠:毗卢教主,为法身,以立体,直欲众生见妙性而证法身。文殊为信首,以起用,依智断习,直欲众生明妙心而证大智。普贤发行,以示因,习尽智圆,直欲众生翻尘劳而成妙行。自十信开始,五位终结,最后见弥勒,以补处大士弥勒为果,直欲众生离数取而趣补处。一藏体要,华严体用因果,不离此四。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一念反照,灭尘合觉,则革凡入圣信犹反掌。而自己毗卢、文殊、普贤、弥勒,当处圆现,真实不虚。3、典型示范善逐步引入。财童子为成就怫道,在文殊菩萨指点下,南游l10个城市,参拜了53位名师,终于修成正果。善财童子向诸位善知识请教修行菩萨行的方法,诸位善知识的回答从不同方面阐释了华严的修习次第和不同修行法门。善财童子具体经历和体验了菩萨种种阶次的修学过程,这种示现为所有学佛修行者提供了如何具体完成这一菩萨修行阶次的路线方法。深入法界、随顺法界,华严的修习体系通过善财童子的具体修行过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这是小乘修法所不能比拟的。以上可以看出《华严经》在结构和内容的安排上,这种导入时的表述可以使人更清楚地看到步步登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修习体系的。对于大乘修行者来说,理论固然重要,而实践体系要显得尤为重要,其作用和意义就在于,不仅提出了成佛的目标,尤其为行者指明了依体起用证入法界理体的修行路径。三、阶次鲜明的修行路线 1、华严宗之修道阶位有二门:一、次第行布门,就是从“信、住、行、向、地”直到“等觉、妙觉”。从浅至深,阶位渐升,五十二位之差别因果。贤首以小、始、终、顿、圆五教来统摄,归纳修行之程度阶位不同。其中“住、行、向、地、等”四十一位,又可以归纳为五位,即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前四位是“因”,后一位是“果”。资粮加行二位,是初阿僧祇劫;从通达位至七地终,是第二阿僧祇劫;从第八地至第十地满心,是第三阿僧祇劫。时经三劫,行备八位,方证究竟圆满的菩提大果,修道阶位是多么明了。具体如“十住”者,由信证入。生如来家,依无住智,永不退还。一发心“住”创依正智,发菩提心乃至十灌顶“住”,成就十智,即当成佛。“十行”,由欢喜行者开始,此“十行”正以十波罗蜜为本而无行不摄。“十回向”,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至此则以“十住”“、十行”所行功德,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大悲广济,大智无著也。称性起用,真俗圆融、智悲不二,回向菩提实际,成一法界真自在法,融前三位成十地行。“十地”之行,依众生应化,无自化也,纯是利他,为十圣位,故无自化。此地以普光明智为体,通初彻末,功行已全,故名诸佛智地。“等觉”位,超出十地。表进修功成,迥超诸苦,常享法乐,其品名佛华。初登佛地,继此即是说佛果行。“妙觉”位,自十信初因,历五位法,修治惑习。习尽智明,乃依此行,以成佛果。明等觉因圆,明妙觉果满。十信因行与此果行都是显示修华严行,初依普光本智起信,而历位升进,至行周果满。本始不二,三世一念,初后不迁,乃与不动智佛相应,而证不灭不生法界极果,这就是华严修习体系的大旨。二、圆融相摄门。圆融相摄就是以性理融事相,一位之中具一切位,得一位即得一切位。此是圆顿的修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真法界、万法唯心”,多么圆融,此不赘述。特别是《十地品》讲菩萨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十个阶段。从树立佛教信仰开始,按逐步学习和实践各种法门,并以此教化众生,在积累个人修行功德的同时提高拯救众生的能力,最后达到与法身契合的佛的境界。其中各阶位学什么、修什么、断什么、证什么,目标清楚明确,具体如何学、如何修、如何断、如何证,更是内容具体,阶次鲜明,对其他派系影响巨大。这种完整的修习体系乃是其他宗派所不能及的。2、贤首以“小、始、终、顿、圆”五教来统摄一代教法,归纳各宗派修行程度阶位的不同。小乘教的修道,断尽了三界见、修二惑,证得了阿罗汉位四种。然后回小向大,这是“因实开权”的方便,终究要“开权显实、汇三归一”,所谓设的“回心教”。关于“直进教”有菩萨之五十一位说,即“十信’乃至”十地”及佛果。至于“终教”,则立四十一位,除”十信”。“顿教”则谈“一念不生即佛”,离行位差别相,不立阶位。“圆教”唯依分段身而至”十地”,圆教者摄前诸教五教,是为“同教”说,是见闻、解行而证得佛果菩提。从法门讲,有八万四千。从究竟目标讲,归元无二路。华严的判教不仅从理论上融摄了各层次教派,也把个层次教派修法纳入了华严修习体系。这一菩萨修行的路线清楚规划了修法应有目标。学法要有程式,即是从浅至深,层次历然。经文把大乘菩萨行者自发菩提心,而历访善知识,承受教法,法随法行,以至得悟之经过,描绘的清清楚楚。使人对从如何发心直至成佛的过程一目了然。可谓是非常地道而完整的修行体系。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明哲长老 净缘竹韵
大学排名
论和谐社会与人性哲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