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孟子“性善论”影响下的现代德育反思(2)

2015-01-31 01:04
导读:二、现代德育中“善”的体验。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色也,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在孔子“性相近也,习

  二、现代德育中“善”的体验。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色也,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在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之后,创立了“良心本体论”。在他看来,良心是内在本质,是人们外在德行的根源,是万善的本源。人性和道德的完善,有待于后天的学习和努力与“善性”的扩充和培养。中国传统德育模式在“性善论”的指导下,强调教师“教化”在德育中的作用,而现代德育受“性善论”的影响,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

  (一) “性善论”指引下的现代德育目标。

  儒家的“性善论”认为道德行为如“绘事后素”,是对人性的提高、完善,是人性的实现。儒家所具有的这种理论完整性和理论个性,最终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和世界文化中的独立类型。 由此可见,理想的德育目标应是“学为圣贤”, 即是用“君子”人格来实现。“性善论”是依据人所固有的善性而进行的教育。现代德育目标亦是把握道德存在的可能性,通过人的内在自觉和外在修养,把可能的善性转化为现实的善性。争取使每一个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享受人人平等待遇,倡导人们按照“理想人格”:“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要求自己。若要成为尧舜之人,就必须达到内在精神与外在言行举止统一的境界。孟子对道德主体的人本关怀观,预示着社会对人的道德要求,必须尊重并满足人精神生活包括道德生活在内的需求,提升人的道德理想、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学校的道德教育也只有侧重挖掘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善良愿望,充分发挥良心的道德调节功能,将被动的教育形式转化为主动性、自觉性的个体活动,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二) “性善论”影响下的现代德育功能。

  “性善论”是教育史以来,第一次从理论高度上对人自身本质加以认识和阐述。现代教育思想从施教者和受教者两个方面,探究出人“善”之本性, 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教师本着“善”的品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以学生“善”之本,规划了其发展的进程。学生本着“善”之端,在他人教化中使其得到拓展;本着“善”之根,在自我教化中实现自我价值。道德生活的起点并不是零,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 设想,倘若教师在教化过程中,体会到学生内在具有“不思而虑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的“善端”;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体会到自我“向善”的意愿和“为善”的能力,也许,德育实效性就能真正得以实现。孟子的“四德”与“五常”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一种道德意识、伦理精神。扩充“善”的过程,正是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伦理的过程。社会在德化中发展,人类在德化中成才,没有德育存在的社会,就没有人的精神家园;没有德化的人生存的社会,是混乱而危险的社会。德育本着“人性善”而为社会与人类提供着最根本的物质与精神保障。“仁者无敌”“与民同乐”的“民本论”启示学校教育必须立“德教”为本,倡“尊贤尚德”为主的德育目标,仅此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真正意义所在。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基于“善之始”,它为学生自我身心发展提供了舞台。

  (三) “性善论”意蕴下的现代德育模式。

  “善端”的本性为人类道德教育追求“浩然之气”的理想目标提供了可能,然而,如何把可能变为现实,孟子“性善论”解析到,具体的德育模式就是知行的辩证统一。这正凸显了儒家思想关于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知行关系的论述,道德修养的重心应放在“力行”“躬行”。那么现代德育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德育模式把道德理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呢?孟子“内求外修”的德育思想,启示现代德育的主要途径唯有提高自我的道德教育意识,培育道德的自我。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强调个体在行动中要彰显自我的主体性,重视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体验,要学会独立思考并作出合宜的选择,此思想与当代的价值澄清法有相通之处,与当代德育强调“学会选择”主旨殊途同归。 上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论信息存在的复杂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