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严复宗教思想论析(2)

2015-02-05 01:10
导读:以统治权。用宗教的教义来治理国家和人民,政教合一,教皇拥有最高的统治权。在神权国家,宗教变成了包罗万象的纲领,成为国民思想的原理、行为的
以统治权”。用宗教的教义来治理国家和人民,政教合一,教皇拥有最高的统治权。在神权国家,宗教变成了包罗万象的纲领,成为国民思想的原理、行为的准则、社会秩序的保证。宗教的体制与社会的体制是浑然一体的。全体成员信仰共同的神灵,进行共同参与的宗教活动,逐渐形成了必须共同遵奉的规范化的宗教礼仪。而规范化的宗教礼仪具有超个人的权威,对社会每一个人的行为与活动具有强制力。因此,严复指出,在原始社会,为君者并不是初民中最“壮俊勇健之夫”,而是其力“足与神抗”的巫医。分析其原因,就在于初民之君是以智胜,而非以力胜。祭司、巫医是初民中被认为具有役使幽明之力和拔除不祥之人,所以能得到初民的拥护成为君王。严复指出这一现象,在中西上古之世具有普遍性。
    第三,“政教合一”的消极影响。“政教合一”虽然在中西上古之世具有普遍性,但是,随着社会的进化,国家的演变,西方的“教”与“政”逐渐分离,而中国却仍旧处在“政教合一”之中。严复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历史的考察,指出西方的君主,他的职责就是统治和治理国家,只有世俗的政治权力,而无神圣的宗教权力。而中国的君主,除了统治和治理国家之外,还负责向国民传道、授业、解惑,兼任着教化人民的职责。即“西国之君主,其事专于作君而已,而中国帝王,作君而外,兼以作师”。由于中国的君王兼作君师,造成中国的政治与德行不分,言治之书与修德之书混同。不仅使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不能独立发展,也使宗教成为了政治的工具,本身得不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因此,严复明确指出,政治必须与宗教分离。
  三宗教与道德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道德关系、道德秩序和道德准则的形成。它们最初可能与宗教的活动和观念交织在一起,但也可以无待于宗教。究竟在起源上宗教先于道德,还是道德先于宗教,抑或两者同时出现,这是一个很难彻底弄清楚的问题,对此严复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道德先于宗教而产生。在《支那教案论》按语中,严复写道:“董子日:道之大原出于天,则中国言道德礼义,本称天而行,但非由教而起耳。”在他看来,宗教是在人们明德之后,对神明怀有虔诚、敬仰之心而产生的,而不是先有宗教而后才有道德。

    在《法意》、《原富》按语中,严复以西方宗教为参照系,考察比较了中西宗教在加强人们的品德修养,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不同影响。在对待怨仇方面,“西之宗教,重改过有罪,日此教徒之天职也。虽有至深之衅,使犯者声言歉衷,以自谢于受者,则旧怨可以立捐。……其受谢者,不为弱懦,而度量恢廓,为人所称。脱既解矣,而犹以旧怨相绳,则其人必为国人所不数,此西国之俗也。至于吾俗,乃大不然。衅之既生,衔者次于骨髓,迁怒及其亲戚,寻仇延乎子孙。即有居间排难之家,以势相临,若不得已。虽日解仇,察其隐微,固未尝释也。其居心如是,其揣人亦然。组火常伏,其发也,特待时而已!故其民之相遇也,刻熬感愤之情多,而豁达恺梯之风少也。呜呼!此固宗教使之然耳。”西方宗教提倡宽恕、博爱,重视给人以改过自新、弃恶从善的机会,中国风俗却提倡以直报怨,复九世之仇,冤冤相报的狭隘心理使人与人之间甚少宽容与理解。在社会教化方面,严复认为,西方基督教的教义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是上帝的造物,无等级贵贱之分,人人都有自由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在其教化下的国民都能自我约束,守信用重承诺,重公德;而中国的宗教由于重视血缘和等级关系,提倡忠孝节义,君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奴关系,臣民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其教化下的国民薄信果,无公德。由此可见,中西不同的宗教观念在陶铸人心风俗、塑造国民性格上的影响是不同的,二者孰优孰劣,不言自明。因此,严复认为基督教如果能在中国民众中流行,对于培养国民良好之道德是有一定的补益作用的。“吾国小民之众,往往自有生以来,未受一言之德育。一旦有人焉,临以帝天之神,时为耳提而面命,使知人理之要,存于相爱而不欺,此于教化,岂日小补”。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此外,严复虽然指出宗教观念在陶铸人心风俗、塑造国民性格上的积极影响,但他同时也认识到了道德有不依赖于宗教而存在的独立性。他说:“追民质进,而宗教义衰,则独立道德,将自有以持世而有余。”⑩随着社会的进化,国民素质的提高,宗教的社会功能将日益减弱,道德的社会功能将日益强大,宗教与道德将完全分离。 
  四宗教与学术 
    宗教与学术是人类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严复在中国近代史上较早地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些认识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首先,严复从宗教与学术的内容和地位两方面对它们作了比较。他指出:“西学之与西教,二者判然绝不相合。‘教’者所以事天神,致民以不可知者也。致民以不可知,故无是非之可争,亦无异同之足验,信斯奉之而已矣。‘学’者所以务民义,明民以所可知者也。明民以所可知,故求之吾心而有是非,考之外物而有离合,无所苟焉而已矣。”宗教活动是一种信仰活动,它把从精神上摆脱因自身的有限性而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作为它的目的。宗教因其追求的对象是超现实的绝对和无限,所以在对其合理性的论证中,它必然以对无限绝对的神的信仰为基础,诉诸于人的直觉和顿悟,依赖人的情感体验,即宗教源于信仰也立于信仰。其思想是非逻辑的,其概念和命题也不具有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而学术活动则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以对客观对象的真实性把握为目的,它必然要求在思想上遵守逻辑规则,重视思维活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强调概念和命题的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惟其如此,方才能发挥其教导人民的作用。因此,宗教与学术的地位,在严复看来,即“‘教’祟‘学’卑,‘教’幽‘学’显;崇幽以存神,卑显以适道,盖若是其不可同也。世人等之,不亦远乎!”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其次,严复从宗教与学术的发展路向上对它们作了比较。他指出,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宗教的作用范围会渐渐缩小,“盖自科学日进,而变异之事一切可以前知,而纬i、占验之学大失根据……且由是而天人相与之际,旧说渺不足凭,世间所有宗教失其尊严。”⑩宗教在与科学的较量中,虽然会渐渐败下阵来,但却不会消亡。为什么呢?严复是这样解释的:“然宗教必与人道相终始者也。盖学术任何进步,而世间必有不可知者。不可知者长存,则宗教终不废。”宗教生活,不仅为人在精神上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去追求自身的完满提供一种条件和途径,同时它还为整个社会提供一种终极的思想价值观和追求目标。科学生活则促使人去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人自身和周围世界,为人的活动提供理性的科学依据。由于人类还没有从异己性的自然力和社会力的支配下彻底解放出来,还没有完全把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都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根除,因此宗教信仰将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长期存在。严复在当时就能认识到这一点,其思想的深刻性略见一斑。 
    第三,严复还比较了中西对待宗教与学术的不同态度。他认为“中国教与学之事合而为一,而西国教与学之事判而为二。这主要表现在中国的“教”与西方的“教”所包含的内容不同。中国的“教”除了包含宗教的含义之外,主要指的是教育,是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教”与“学”是混杂在一起的,从而导致中国自赵宋以后,学术纷争日趋激烈。西方的“教”在严复看来就是指的宗教,是对鬼神的信仰,有它的教义、教规、教徒和传教仪式,与学术是截然分开的。“西人于学无争,而于教争最烈。吾国学士之有争,则学术杂于宗教故耳。”由此可见,严复认为要使中国学术研究脱离许多无谓的纷争之扰,得到进一步的深入与发展,就必须借鉴西方,使“教”与“学”相分离。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五“孝则中国之真教也” 
    “合一群之人,建国于地球之面。……然莫不共奉一空理,以为之宗主。此空理者,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思之而不测。而一群之人,政刑之大,起居之细,乃无一事不依此空理而行。其渐至举念之间,梦寐之际,亦无心不据此空理而起也。此空理则教宗是矣。”⑩此段话,可以视作严复对什么是宗教的一个解释。依此解释,则宗教不仅仅存在于西方,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宗教,中国也有宗教。那么,中国的宗教是什么呢?严复对此问题与进行了一番探讨。 
    首先,他在《保教余义》中谈到国人不仅信教之深,而且是多教并行。在民间,百姓信奉的宗教主要有两种,一是佛教,不仅民间妇女孺子对天堂、地狱、菩萨、阎王之说非常熟悉,而且佛寺、尼庵即便在穷乡僻壤也能见到,风俗习惯也大多与佛教有关。二是土教,中国的名山大川、风雷雨露、一村一社都有神,各行各业也是供奉着不同的神灵,神灵之间也与人间一样分为了三六九等,此正是是中国宗教与西方基督教之不同之特点。严复认为,由于多神之说,与民众低下的智力水平相符,故能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而孔教之所以不能在下层民众中产生较大影响的原因就在于:“孔教之高处,
上一篇:论析道家与战国时期的宗教思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