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牟宗三现代新儒学的人文宗教观(1)(2)

2015-03-14 01:08
导读:应该说牟宗三主要地是在终极关怀的意义上来界定儒学的宗教性,这是与简单搬用西方宗教团体形式的康有为的宗教观完全不同的地方。牟宗三的宗教观重

  应该说牟宗三主要地是在终极关怀的意义上来界定儒学的宗教性,这是与简单搬用西方宗教团体形式的康有为的宗教观完全不同的地方。牟宗三的宗教观重视的是对精神生活的指导意义并将其化用为日常生活,是注重以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而体现天道这样一种理解,他没有拘泥于一般的将宗教诠释成以人格神为核心而形成系统的教团组织,落实为宗教轨范、仪式的传统定义。这就赋予了宗教以广义的宽泛的命意。
  随着比较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无特定的宗教仪式在当代确也不再被看作是衡断一种文化形态是否为“宗教”的基本标准,具有实体化的超越的人格神也不再被看作是宗教的必要条件。而基督教世俗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背景下,有的神学家甚至提出了确立“无上帝的宗教”的主张。与牟宗三相类似,德国神学家保尔·田立克(Paul Tillich,又译蒂利希、提立克)也提出将宗教信仰当做是“终极的关怀”的思想。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以自我生命之最终意义与价值为中心的关于“终极”问题的思考即终极关怀,正是这样一种对于人之生命意义如何从有限达于无限、从短暂进于永恒的追寻构成了人之自我的“宗教信仰”。某种意义上,牟宗三对宗教的东方式定义倒可以说是揭示了宗教活动的内在核心内容,因而具有相当广泛的理论涵括力。
  
  二、儒家的“人文教”是宗教的最圆满的形态
  
  在牟宗三看来,中国哲学的特质,就在于“学”与“教”的相融,而不是西方传统的知识与宗教的分离。作为学,是以生命为中心而展开的学问,作为教,是以高度的人生智慧决定人生的终极意义,在此向度上,儒家的“人文教”堪称是宗教的最圆满形态,即所谓“圆教”。
  在牟宗三的判释中,与中国文化以生命为中心达成人生的终极意义的立教形态不同。西方的基督教是以外在而超越的上帝为重心,虽有道成肉身的耶稣作人与神的中介,却终因神性不能当下直贯于人文而呈一人神隔离形态。人神隔离决定了基督教信仰为“依他之信”,其精彩落在客观性上,开不出正面的真实的主观性或内在性,但这主观性或内在性却正是教之所以为教的本质。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在牟宗三看来,儒家之天与天道乃是具有形而上的精神生命的绝对实在。天道具有超越的意义,天道又是内在的,内在于人而成为人之性。结合儒家传统的“心一性一天”的学理结构,牟宗三曾对天道与人道的圆融相即关系做过解析,他认为,儒家对于“性”的规定大体可以分为《中庸》、《易传》所代表的“天命之谓性”的“宇宙论的进路”和孟子所代表的“仁义内在”、即心说性的“道德的进路”。而所谓天命,并不是人格神的天的宗教式的命令,而是“天命流行”之命,也就是“天以其创造之真几流到你那里便是命到你那里,命到你那里便就是你之性,此是宇宙论式的命法。”而每个个体则可以由此内在道德性来印证此“天命”,即“尽心知性则知天”,或者说心性的“逆觉体证”、“智的直觉”可以洞彻价值之源和存在之源,可以呈现天道,从而印证天而人、人而天、天人合德、天人不二即“心、性、天”不异的实相。
  正因为儒学表现了以生命为中心而呈现天道从而具有既超越又内在,天人合德、天人不二的特性的意义上,牟宗三称儒教为人文教。他据此判释,较之以原罪、苦谛为前提的基督教和佛教对人、对世界缺乏一真正的敬意不同,儒家的这种宗教精神直接肯定对人对世界的真正的敬意,肯定人之性善,天命流行之至善,将天与人、超越世界与伦理世界沟通了起来,因此具有无与伦比的圆融性,而基督教与佛教等其他宗教皆不免歧出与偏曲:“从内在主体性方面说,耶教因歧出而为依他之信,故不如儒释道,若从基本态度、决断、肯定对于人生宇宙学术文化之关系言,则释道又不如儒教与耶教。依此而言,儒教为大中至正之大成圆教。其他皆不免歧出与偏曲。”
  牟宗三甚至还乐观地预言了西方文化的新转机。他以为西方道统的重新疏导,基督教的新转型必须转而借鉴注重主观性或内在性的东方之教和作为中国文化道统之主脉的儒教。在他最后一本以讨论“福”、“德”如何一致问题的专著《圆善论》的结尾处,牟宗三仍在强调:在中西所有哲学体系中,儒家是最真确的“圆教”,并作歌咏以志其盛大光辉。“颂日:中西有圣哲。人极赖以立。圆教种种说,尼父得其实。复为之歌以咏之日:儒圣冥寂存天常,孟轲重开日月光。周张明道皆弗违,朱子伊川反渺茫。象山读孟而自得,阳明新规亦通方。四有四无方圆备,圆教有待龙溪扬。一本同体是真圆,明道五峰不寻常。德福一致浑圆事,何劳上帝作主张。我今重宣最高善,稽首仲尼留宪章。”
上一篇:Peirce:对逻辑代数的研究(1) 下一篇:西方逻辑的输入与明末文化思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