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子”与田文的关系(3)
2015-04-04 02:35
导读:秦襄王为周平王救难,率兵力战,又护送周平王迁都雒邑;周平王则对襄公赐爵封侯,二人相互起誓。周平王东迁赖秦襄公之力,秦襄公立国乃周平王之封
秦襄王为周平王救难,率兵力战,又护送周平王迁都雒邑;周平王则对襄公赐爵封侯,二人相互起誓。周平王东迁赖秦襄公之力,秦襄公立国乃周平王之封。这样看来与秦襄公同时的文子,和周平王问答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王博先生认为“文子固为平王朝中之臣,似不必自后世求之”:
道家之书,本多依托之言,如《伊尹》设为伊尹、商汤问答,《鬻子》设为鬻子、周文王问答,以及帛书《黄帝四经》设为黄帝与太山稽、果童、力黑的问答等,其言行事迹历史中虽无有,然人物关系从不混乱,并无“关公战秦琼”之例。以此知平王固为依托,文子亦然。
正如王博先生所言,“道家之书,本多依托之言”。但是,“伊尹”在竹简《文子》中就被提到。伊尹的言行在《世纪·殷本纪》中更有明确记载: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汤曰: "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作《汤征》。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
实际上,伊尹在春秋战国的诸子著作中被屡屡提起。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
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庄子·庚桑楚》
《孟子》一书中提到伊尹的有22次之多。
而力牧,《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至于鬻子,《史记·楚世家》所言:“鬻熊子事文王”,也可以作为鬻子与周文王答问的依据。
回头再看文子与平王的问题。现有的文献中,从春秋到汉武帝时期,只有三个平王事迹可考:周平王、楚平王、梁平王。楚平王和周平王在《古今人年表中》都列入“下下愚”一等,《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梁平王被汉武帝评价为“无良师傅,故陷于不义”。三人在位的时间都很长,如果确有“文子”其人,且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和思想,在史书上不可能没有记载。可见,“文子”并非平王之臣。班固把“文子”列入古今人表,无非是文子是和“平王”答问者,而这个“平王”,又被班固当成了周平王,所以把文子和秦襄王搁在了一起。
五、文子:非辛文子
关于文子身世的最有影响的说法,当数“辛文子”说。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大概生活于北魏时期的李暹为《文子》一书作注,且有文子之传流行于世,其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云"。 文子的身世似乎非常明晰。这一说法流传甚广,李善、徐灵府、孙星衍都持这一看法。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还补充说:"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字计然,文子其号。家雎之葵丘,属宋地,一称宋钘,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二篇曰《文子》","楚平王聘而问道,范蠡从而师事之,勾践位以大夫,佐越平吴,功成不有,退隐封禹之地,登云仙去,吴兴计筹之阴乃其古处"。
《史记》中有范蠡师计然之语。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引《范子》之语见于马总《意林》卷一,其中谈到:"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晋国公子也,为人有内无外,形状似不及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而知着,其行浩浩,其心泛泛,不肯自显诸侯。阴所利者,七国,天下莫知,故称曰计然。时遨游海泽,号曰渔父。范蠡请见越王,计然曰:'越王为人鸟喙,不可同利也'。"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意林》另录《范子》十二卷,"并是阴阳历数也"。可见,作为范蠡之师的辛文子可能是阴阳学派的重要人物,和作为老子之徒"祖述黄老,宪章玄虚"的文子显然不是一个人,《汉书·古今人表》“文子”之后又有“辛有”之名,后人所“文子姓辛氏”的推测,很可能是把两人混同起来了。洪迈《容斋随笔》辨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