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天人新论与本体诠释学(1)(2)

2015-05-01 01:02
导读:印度哲学及西洋哲学讲本体,更有真实意,以为现象是假是幻,本体是真是实。本体者何?即是唯一的究竟实在。这种观念,在中国本来的哲学中,实在没
印度哲学及西洋哲学讲本体,更有真实意,以为现象是假是幻,本体是真是实。本体者何?即是唯一的究竟实在。这种观念,在中国本来的哲学中,实在没有。中国哲人讲本根与事物的区别,不在于实幻之不同,而在于本末、原流、根支之不同。万有众象同属实在,不惟本根为实而已。……在先秦哲学中,无以外界为虚幻者。佛教输入后,始渐有以现象为虚幻之思想,然大多数思想家都是反对佛家以外界为虚幻之思想的。中国哲学家大都主张:本根是真实的,由本根发生的事物亦是真实的,不过有根本不根本之别而已。[⑦]
张先生在此所说印度哲学和西方哲学以本体为真实、以现象为虚幻,即是指佛教所谓“不真(故)空”、“离识无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亦是指怀特海在《自然的概念》中所批判的西方传统哲学认为“本体实而不现,现象现而不实”的“自然之两分”(the bifurcation of nature)。而中国哲学的本根论则没有这样的“自然之两分”,而认为本根与事物都是真实的(此种思维方式即程颐所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王夫之所谓“体用胥有而相需以实”)。张先生在同时期的哲学论著和以后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都十分强调上述思想,因而我认为“这是张先生在中哲史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最有‘特色’、最重要的见解”,“是张先生研究中哲史贯彻始终的一个重要思想”[⑧]。张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其“宇宙论”的第一篇是讲“本根论”,第二篇是讲“大化论”。他说:“大化论即是对于大化历程中之根本事实之探讨。”在此句后面的括弧中有:“按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分为Ontology与Cosmology,中国古代哲学中,本根论相当于西方的Ontology,大化论相当于西方的Cosmology。”[⑨]我认为,括弧中的这句话未免太拘牵于西方哲学的划分。一般说来,在西方哲学中“本体论”与“宇宙论”是截然两分的,“本体论”不讲宇宙的生化、演变,而凡讲宇宙的生化、演变者,则其始源即已不是超验的、逻辑的“本体”了[⑩]。张先生在“本根论”中明确指出,中国哲学认为“本根是真实的,由本根发生的事物亦是真实的”,因此,在本根论中包含着发生论或大化论的内容,也就是说,中国哲学的本根论是与宇宙论结合在一起的,它可称为“本体—宇宙论”(onto-cosmology)。另外,中国哲学的“本原”概念与“本根”意同,如《管子·水地》篇云:“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朱熹也曾说:“若论本原,即有理然后有气。”(《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答赵致道》)“本原”不仅是始源,而且是为本、为宗、为根据的意思。因此,我在《中华文化通志·哲学志》一书中将本根论表述为“世界本原论”[11]。成中英先生对“本体”概念的诠释,不是西方传统的“自然之两分”的所谓“本体”,而是兼含了“本是根源”、“体是整体”的思想,本体“因之是包含一切事物及其发生的宇宙系统,更体现在事物发生转化的整体过程之中”。这就是说,成先生的“本体”概念兼含了“本根论”和“大化论”的内容,或者说,兼含了“本根”、“道体”和“大全”,它是表征宇宙或“天人”的整体实在和真理的范畴。这也就是成先生在《诠释空间的本体化与价值化》一文中所说:
我所谓本体……要点在以本体为具有根源与功能之体系。质言之,本体即是从本到体、从体到用之整体。……本体为有本有源、能够发育万物、显示生命与精神的实体存在,含括天地宇宙万物与人的生命,并有持续不断生生不已的生命力,实现为阴阳互补、有无相继的动态创发过程。……事实上即是以认识“一阴一阳之谓道”及“太极生两仪”的易道为主要内涵的本体宇宙论(onto-cosmology)思想之所指。[12]
显然,这里的“本体”不是以“本”为唯一的究竟实在,不认为“本”与“体”、“体”与“用”有实幻之不同,而是“万有众象同属实在,不惟本根为实而已”。这种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亦即“在中国哲学中,本体与现象、本质与过程,实乃真实之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绝不可分开”[13]。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无为”思想发凡——以先秦汉初的儒家和道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