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命运和幸福(3)
2015-05-08 02:15
导读:4)事后真理(thetruthexpost)一个直接的改变是,人文知识的对象不是事物和世界,而是事物的价值或意义,其实就是命运。科学意义上的真假概念在这里变
4)事后真理(thetruthexpost)一个直接的改变是,人文知识的对象不是事物和世界,而是事物的价值或意义,其实就是命运。科学意义上的真假概念在这里变得不重要了。当一个人文命题谈论了某个事物,它是否非常"符合"事物本身,是不重要的,关键在于它如何"引用"了这个事物,这个知识行为改变着人类命运。知识论问题的发展总是很容易转向信仰或意识形态问题,这是人文知识的逻辑。考虑早已由希腊哲学表达了的知识论基本难题:既然真知识是我们不知道而要寻找的,那么就不可能知道哪一个主观意见(doxa)表达了真知识 (episteme),或者不可能知道哪一个logos是真正的logos。由此可以推论,不可能靠讲道理来保证一种观念胜过另一种观念。历史事实说明了人们的实际解决:基督教曾经成功地把知识问题变成信仰问题,它使人们相信,最终的解释既然超越了知识而总是不可思议的(absurdum),那么相信那种不可思议的东西能够使生活获得一种意义而不是失去意义,相信则多得;同样,现代社会制造了万物皆商品和个人主义意识形态,这两种意识控制了现代知识结构和知识生产方式。信仰或意识形态都是终结思想的办法,讲道理最后不得不以不讲道理来结束,知识生产最终依靠某种权力支持。福科关于知识/权力的互动关系的论述揭示了知识的这种令人失望的不纯品性:知识并不是关于事物的单纯认识,而是不纯洁的社会中的一个不纯洁的部分。在知识和意识形态(政治的、伦理的、宗教的等等)的知识社会学关系至少意味着两个基本哲学结论:知识和价值终究是不可分的;并且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的--中国哲学从来都这么看问题。如果承认这两点,西方知识论就会遇到巨大的困难。按照西方知识论,真理大概可以说成"把是的说成是的"(无论是符合事实还是逻辑必然)。这种真理概念当然不错,但仍然不得要领,关键在于,人文知识的对象不是一个给定了的可能世界,而是永远未定的可能命运,是许多可选择的可能生活,于是,人文知识对象不是预先摆在那里的,而是人文知识自身正在或准备要创造出来的,因此,真理不是与一个预先存在的对象的比较结果,也不是由一个预设逻辑地或先验地包含着的结论,而只能是一个事后真理。真理就是"把做成了的说成是的"。维科早就敏感到了这一点:真理即成事(verum/factum)。中国人知道天命终究由成功来解释,所谓成王败寇,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事后真理意味着,一种人文知识在它成功地塑造了某种历史事实之前,不可能被证明为真理,而一旦塑造了历史事实,就历史地成为真理。因此,人文知识是在与事后的对象比较时才能被证明为真理的。这意味着知识论的结构必须颠倒过来理解。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