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道之思——兼论美的本质问题(1)(2)
2015-05-29 01:16
导读:道的原始涵义是道路、坦途,《易经》中“复自道,何其咎?吉”[6]、“履道坦坦,幽人贞吉”[7]、“反复其道,七日来复”[8],都为道路之义。
道的原始涵义是道路、坦途,《易经》中“复自道,何其咎?吉”[6]、“履道坦坦,幽人贞吉”[7]、“反复其道,七日来复”[8],都为道路之义。《说文解字》里对“道”的解释也是:“道,所行道也,从走、首。一达谓之道。”[9]据考证,道的象形字上面是一个头(从“首”),朝着道路上的某处走(从“走”)。对老庄哲学有过一定研究、曾引用老子“黑白相生”理论及庄子“濠上观鱼”、“梓庆为鐻”等寓言故事阐述其思想、并与中国学者萧师毅合译过《老子》(《道德经》)的海德格尔也主张应该在“道路”(Weg)的源初意义上来理解道。他在《语言的本质》一文中说:“老子的诗意运思的引导词语叫做‘道’(Tao),‘根本上’就意味着道路。”“‘道’或许就是为一切开辟道路的道路,由之而来,我们才能去思理性、精神、意义、逻各斯等根本上也既凭它们的本质所要道说的东西。”[10]与物态化的路相比,道更多表示的是道路的功能,其中蕴涵着行走应恪守的目的、方法、步骤、过程等因素。正因为有这种并非出自自觉的人生体验,我们中国人所谓的道这个概念,自产生之日起,便与实践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道类似于但又不同于古希腊的“逻各斯”(Logos)及柏拉图、黑格尔的“理念”(idea),道并非作为单纯的完全脱离感性现实的概念范畴而存在,更多体现为实践的途径①。也就是说,道是客观存在的,但要把握它,并不能靠逻辑分析和实验确证,而是要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不断体悟,逐步趋近。一种出神入化的技艺操作就是直接在实践中体道、悟道的过程。“并且就庄子来说,他对于道的体认,也非仅靠名言的思辨,甚至也非仅靠现实人生的体认,而实际也通过当时的具体艺术活动,乃至有艺术意味的活动,而得到深的启发。”[11]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
关于庄子的技,一直都是认为庄子反对知识、反对技术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持此观点的人大都认为:庄子是阻碍中国技术发展和遏制科学产生的罪人。该观点是失之偏颇的,是对庄子的误读。一般而言,技术有手工技术和以动力机械为特征的现代技术之分[12]。庄子的技更多地与艺相通,主要是人用手直接或间接与物打交道的过程,可定义为技艺、手艺。技艺是由技术到艺术的中介,是由技术和艺术融合而成的,是一种技术与艺术的综合活动过程。技术可以言传身教,而技艺由于包含了个体心灵的独创性,因而主要靠心神领会,是一种对艺术的高度驾驭和对艺术的透彻领悟相结合的“自调节运动”[13]。这与海德格尔对技术的界定是基本一致的。海德格尔反对对技术所作的工具性的、
人类学的规定,他认为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更属于事物和世界的构造——展现及解蔽(das Entbergen),是显现天道(存在)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同语言一样,技术在源初意义上也属于一种诗性创造。在《关于技术的追问》一文中,他说道:“技艺也指美的艺术的产出、创造。”[14]
庄子并非一般地反对使用工具,因为一方面“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5],另一方面“无用之大用”②,他只反对那些会助长人的投机之心贪婪之心,而使道之不载的机械、机事和机心。他认为机械技术会使物失常性:“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16]机械所带来的“用力甚寡而见功多”[17]会激发人的贪欲,因而“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不载也。”[18]与此同时,庄子对载道之技却大加赞赏。所谓载道之技就是能进乎道、与道相合的技艺。《庄子》中描绘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手工艺人:一类是心中充满了“庆赏爵禄”、“非誉巧拙”等种种顾虑的为物所累者,这类手工艺人由于被利害得失之顾虑所束缚,技艺不能得到自由发挥。如《庄子·达生》篇所写:“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19]另一类手工艺人则往往是道之承载者,庄子抽象的得道过程大都是由其出神入化、得心应手的技艺操作所引发。这类手工艺人就是其笔下的庖丁、佝偻者、吕梁丈夫、大马之捶钓者、列御寇、操舟之津人、梓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