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道之思——兼论美的本质问题(1)(3)
2015-05-29 01:16
导读:通过庄子的寓言故事,我们认为庄子所谓的载道之技具有如下特征:(1)“治其内,而不治其外”[20]:在操作主体和操作工具之间,庄子看重的是主体
通过庄子的寓言故事,我们认为庄子所谓的载道之技具有如下特征:(1)“治其内,而不治其外”[20]:在操作主体和操作工具之间,庄子看重的是主体长期积累的原始经验及其心灵感悟,而不关注工具自身的改造和革新;(2)“明白太素,无为复朴”[21]:庄子反对片面追求新技术带来的天道迷失,追求恬淡无为、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正所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22];(3)“体性抱神”[23]:出神入化的技艺操作过程就是悟道、体道的过程,其目的不在追求功利,而在体悟真性,抱守精神;(4)“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24]:庄子的技不是指单纯的技巧、技能,而是与人的自由创造之境界相合的心灵体验,这种个性化的感受无法言传,只能在实践中用心把握;(5)“游于世俗之间”[25]:所谓“砉然响然,奏刀哗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26],实际上是一种精神高度自由的审美境界,类似于艺术的游戏性,庄子称之为“游”①。
正因具备上述特征,载道之技才得以区别并超越于单纯以实用为目的的技术活动,与艺相通,获得了高度自由,从而自然而然地进乎化境,与道合一而游于自由之境。
三
技低于道,但能载道,道又是技的出发点,更是道的升华和飞跃,技与道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27]在技、事、义、德、道、天的层递关系中,道是根本,技的化境是道最具体的展现。要而言之,道在技中而道又进于技,即是技道合一。
关于庄子技道合一的思想,我们以为至少包含如下两层内涵: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其一,技道合一的境界以主体长期对客观规律性的领会、把握、熟练为前提,即出神入化的技艺必须经过循序渐进的反复锤炼,“熟”才可能“生巧”。庄子的道既是本体论、认识论,又是方法论、实践论。实际上,庄子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实践对于庄子来说,不意味着主体改造客体,而只能是人的生存体验本身,主客处于难以分离的“以天合天”的相互构成状态中[28]。这种体验将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合二为一,使主体的心与手、思与行打成一片。这种往往在纯熟的技艺操作中才得以充分体现的状态,也就是技道合一的最高境界。以庖丁解牛为例,起初,他“所见无非全牛者”,因而只能“折”之;三年的训练之后,他“未尝见全牛”,因而只能“割”之;十九年解牛数千条的潜心磨练之后,他终于做到“以神遇”,解牛时“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29],这种“游刃有余”的解牛状态无疑就是技道合一的最高境界了。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韦拴喜
马克思哲学视野下的人性光辉
灵魂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