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尔泰与胡塞尔(2)
2015-06-30 01:11
导读:三、胡塞尔在晚年尤其从发生现象学方面关注意义的生成和,他在这时讲述意义时,选用“Sinn”,而不用“Bedeudung”。“Sinn”这个词除了有“意义”的含
三、胡塞尔在晚年尤其从发生现象学方面关注意义的生成和,他在这时讲述意义时,选用“Sinn”,而不用“Bedeudung”。“Sinn”这个词除了有“意义”的含义以外,还有“感觉”、“知觉”、“沉思”、“意识”等多种含义。胡塞尔选择这个词本身就表明,他仍然在以其强劲的专注力对心理结构作细致的内省,他对、主体间性的讨论,仍然是先验范围的。对胡塞尔来说,澄明先验的主体间性的发生过程,就是揭示出所有主体先前的创立意义和建立意义形态的行动;他所理解的历史,就是特定的“历史意义”,确切地讲,就是在时间中“积淀的历史意义”。通过这样的追根溯源,即可以激活先前的建构行动,还可以清楚地还原建构过程。胡塞尔在这时仍然是根据发生学的原理来考察的意义形成过程,并且试图清楚地阐明,任何主体不只是具有自身的发生过程,而且还与历史发生关系,因此,主体性应当是历史的主体性。在《欧洲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中,胡塞尔不仅继续用“Sinn”这个词,而且还扩而广之,使用了一些以Sinn为词根的新的概念,如“besinnlich”,“selbstbesinnlich” ,“Besinnung”。这些词的汉语含义基本上与词根相近,可以翻译为沉思、自省等意思。这些新概念使我们注意到胡塞尔与狄尔泰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因为狄尔泰也是在晚年才使用“自省”(Selbstbesinnung)这个概念的。对狄尔泰来说,“自省”是把生命的发生过程当作生命的历史,并且在生命关联中指出生命的意义,因此,“自省”的含义多于发生学的观察,超出了单纯的、只反映时间流动的“体验”概念。由此来看,胡塞尔与狄尔泰在这个方面是一致的。不过,仔细推敲的话,还是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别。首先,按照狄尔泰的观点,生命的历史意义应当在他所说的生命范畴中表现出来,他对此作出的基本解释是:第一,不能用人的本质以外的东西或者意向性的对象关系方式去理解具体的人的本质,体验具有另外的价值;第二,一切在生命中的体验都是有意义的,不仅生命的发生过程是时间上的流动关联,而且对这种时间关联的体验也具有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自省”是不能代替“体验”的。狄尔泰的这个观点显然是不同于胡塞尔的解释的,为此他们曾发生过激烈的辩论。其次,狄尔泰所理解的意义范畴不同于胡塞尔的意义发生过程。我们在这里无论如何不能忽略,在狄尔泰的意义范畴中缺少先验的东西。胡塞尔观察意义的独特视角已经限制了狄尔泰的意义范畴,胡塞尔通过其意向对象和意向行为的研究,从Sinn这个概念中看到纯粹对象性的意义,他所说的意义是涵盖一切意义的“意义”,因此,他的所谓“意义”不同于狄尔泰的“意义”。再次,狄尔泰的历史性始终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他所说的历史经验和意义并不是对生命意义自省的结果。从根本上说,狄尔泰的所谓历史意义只能是在客观对象建构过程中不断增加的意义累积过程,这个认识对理解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有效性当然是有积极意义的。对此,胡塞尔并不予以否认,但他所说的先验主体创立意义的行为并不具有对象的客观性,因此,他关于意义的论述,始终缺少对具体价值的自省元素,而这点在狄尔泰那里是不能或缺的。对历史性和意义的考察,给这两位大师带来不同的结果。从胡塞尔这里来讲,研究这个可以打开新的思路。如果他自我批判地认清“早期现象学带有产生于传统积淀的偏见”,并且进一步认识到,“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过去的遗产”,[7]那么,这或许是对先验现象学进行重新思考的开端。但是,胡塞尔直到最后都在坚持现象学是严格的科学的观点,尽管他已经觉察到,历史对现象学不断增加的作用和意义,但他不愿或者不可能再从这里继续向前迈进。这是胡塞尔事实的分裂,也是他个性的冲突,它妨碍了胡塞尔对先验性与历史性进行调和的尝试。对狄尔泰来说,他在这里也遇到一个他无法逾越的障碍,因为他一方面坚持真理的历史相对性,另一方面又相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一俟他把历史相对性与世界观结合在一起时,他原先设想的哲学所具有的指导意义就大打折扣,从而也减少了他的精神科学的重要性。虽然他努力想使自己的理论在历史相对性中获得绝对性,并且为此殚精竭虑,但认识上的误区使他不可能弥合体系的矛盾。虽然狄尔泰坚持经验哲学的立场,而胡塞尔坚持先验哲学的方向,而且他们在晚年都发现自己理论内部的矛盾,但是,他们不但不隐瞒这些矛盾,而且自始至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他们在这点上也是完全一样的。正因为如此,胡塞尔发现了狄尔泰的矛盾,并用自己的理论和超越了狄尔泰,而海德格尔则同样发现了胡塞尔的矛盾,也用他的理论和方法超越了自己的老师。哲学就是在这种不断发现和克服矛盾中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