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易学对道教思维模式的影响(2)
2015-07-20 01:11
导读:道教这种法天相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显然受到了易学的影响。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道教的大思维模式。因为由这种基本的思维模式出发而引发的小的思
道教这种法天相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显然受到了易学的影响。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道教的大思维模式。因为由这种基本的思维模式出发而引发的小的思维模式,无不是与之相关并同样受到易学影响的。二、易分阴阳, 顺天而行
在《周易》中,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⑶阐发了其宇宙生成的模式。《周易.系辞》的作者认为在万物产生之前有一个根源太极存在,这时天地未开,混沌未分。然后太极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再产生四季,四季再产生天、风、火、山、泽、水、雷、地八种自然事物,最后由这八种自然事物相互变化而产生了世界万物。而《周易》这种依次递生的宇宙生成模式自始至终都渗透在道教的宇宙模式之中。
早期的道教经典《太平经》及《周易参同契》就是根据《周易》的这种卦象数理思维对宇宙万物的产生进行初步的描述的,这对后代的道教学者产生了重大影响。南朝上清派宗师陶弘景说?quot;道者混然,是生元炁。元炁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⑷在这里,陶弘景虽然在太极之前加上了元炁和道,但是宇宙万物这种依次递生的模式与周易显然一脉相承。五代彭晓的《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之《乾坤易之门户章第一》中说:"太易、太初之前,虽含虚至妙,则未见兆萌。太始、太素、、太极之际,因有混成,乃混沌也,中有真一之精为天地之始,为万物之母。一气既形,二仪斯析,然后有乾坤焉,有阴阳焉,有三才五行焉,有万物众名焉。"彭晓关于宇宙万物生成的次序依次为:虚--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真一之精)--太极--二仪(乾坤、阴阳)--三才、五行--万物。除了又添加了诸如虚、太初、太始等含混不清的概念以外,彭晓的宇宙生成模式仍然是周易宇宙模式的继续和发挥。全真道的李道纯说:"道本至虚,至虚无体,穷于无穷,始于无始,虚极化神,神变生气,气聚有形,一分为二,二则有感,感则有配,阴阳互交,乾坤定位,动静不已。四象相系,健顺推荡,八卦兹系,运五行而有常,定四时而成岁。冲和化醇,资始资生,在天则旋万象,在地则常养群情。形形相授,物物相孕,化化生生,奚有穷尽!"⑸在李道纯看来,宇宙万物由八卦所代表的八种自然事物配合五行的运行变化而生,而八卦由四象健顺推荡而成,四象又由乾坤阴阳感配互交而成,乾坤阴阳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quot;神"与"气"聚变的结果。神与气源于道,道体本虚,因虚空到了极点,才有了神气的聚变和阴阳的变化。在这里,李道纯的宇宙演化论显然受到了《周易》乾坤学说的影响。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道教的这种宇宙生成论都认定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根源,然后这个根源产生了相反相成的对立面,如阴阳,乾坤等,再由这对相反相成的对立面互相作用,从而渐次递进地产生天地万物。这种模式与法天象地、天人合一的大模式不无关系。比如在这种宇宙生成论中起着关键作用的阴阳和合产生宇宙万物的模式,即是由男女交合的自然现象联想而来。另外,道教的宇宙生成论?quot;气"的引入也密切相关,对于这一问题,前人多有阐发,在此不再赘述。所以,我们可以推断:道教这种宇宙发生论的模式贯穿着天人合一的大思维模式,甚至可以说是由法天象地、天人合一这一基本模式引发而来--当然,它们都受到了易学的影响。
三、 顺则成人,逆则成仙
道教关于宇宙生成、万物演化的探讨并不具有纯的终极目的,而只是为其飞升成仙作依据。在道教学者看来,既然宇宙发生、万物演进的过程是太极--阴阳--万物,在这个宇宙生成的过程中,人和万物都是有生有灭的。如果想要肉身不死,只要逆着这一宇宙万物生成的过程而行,达到复返先天之元即可。如果说对于宇宙生成、万物演进的探讨是为了明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那么丹道的修炼则在于通过逆转的方式,返本归根。正如俞琰的《周易参同契发挥》中所说:"夫欲求长生,须求吾未生以前此身缘何而得,然后可以论养性延命之道。"然后他又接着说:"五行顺则生人,逆为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