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向度的基本原则(1)(3)
2015-10-06 01:03
导读:然而,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征途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这主要表现在不顾中国实际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生搬硬套地在中国运用。实质上是在
然而,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征途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这主要表现在不顾中国实际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生搬硬套地在中国运用。实质上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既脱离中国实际,又脱离了中国传统。如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时期党的“左”倾领导人照搬前苏联的革命经验,抛弃毛泽东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攻打大城市,结果使党的革命事业受到重创。再如我党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实行农民个人土地所有制,到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再到农村实行人民公社运动,实际上是在生产关系方面促使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转变,从私有到公有的转变,去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然而,“乡村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但没有根本改变大多数农民的传统的价值观念”[4]430,“尽管公社日复一日地向农民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我们也没有理由对农民的所谓‘世界观转变’作过高的估价。公社长期存在着家庭本位的价值观与集体本位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4]432。这实际表明我们不顾传统,强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割裂开来,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损失。还有最为典型的“文化大革命”,将所有传统的东西都作为“四旧”给废除掉,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来对抗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在与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对抗中败下阵来,传统文化在这场运动中也受到严重的打击。
历史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而且是当代中国走向世界、争取民族富强的坚强保证。
大学排名
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个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的时代,其中重要的是文化的创新。这是因为,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没有文化的创新,没有思想、理论和精神上的创新,也就没有其他实践领域内的创新。而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缺乏创新的意识,那么这个民族就会缺乏生机活力,僵化而停滞;而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在当今各种文化的激烈竞争中,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也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肩负着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文化的不断创新过程,是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不断整合、扬弃的过程。缺少了这种文化的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就会因为缺少生机而僵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会因此而停滞。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种崭新文化秉承了民族文化创新的重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首先表现在理论的创新。
党的十七大号召,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实践性和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文化。文化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体现为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对时代精神的升华。时代在变化,实践主题也在变化。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主题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并指导新的实践,是时代赋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重任。时代性的目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所面临的中心问题。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到改革开放不断创新体制和完善制度,再到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人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要在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创新思想理论,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