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对流”中的生命融通(1)(2)
2015-10-07 01:01
导读:宗白华说“继康德而起者多人,而萧彭浩最为杰出。造《世界唯意识论》,人谓此书,集欧洲形而上学之大成,其义尤与佛理相契合,阅者自明,今不强解
宗白华说“继康德而起者多人,而萧彭浩最为杰出。造《世界唯意识论》,人谓此书,集欧洲形而上学之大成,其义尤与佛理相契合,阅者自明,今不强解”。“先求之自觉中,然后证之万物,使一切现象,皆可以意志解。则世界唯意志之说,可以立意志为本体,此世界,乃现象,心与物所幻成,唯识所见。故曰:世界唯意、唯识。”他认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含义闳深,颇契佛理,且一切取证于科学,以发阐其形而上之理”[1]8。从此文中,已见出叔本华对宗的影响以及宗对叔的误读。他说:“萧彭浩言,人生行为之动因有三:一,自利;二,害他;三,同情。此同情之感,为道德之根源。具此感者,视他人之痛苦,如在己身。无限之同情,悲悯一切众生,为道德极则。此其意志中已觉宇宙为一体。无空间中之分别。物我之分,皆以我有空间观念。此空间,唯心所造,故我心意志与万物意志,本是一体,此时将不伤一生,不害一物,其行为无非公正仁爱,意志虽未消灭,已同消灭。盖宇宙一体,无所欲也,再进而意志完全消失,清静涅槃,一切境界,尽皆消灭,此其境界,不可思议矣。”[1]8需要指出的是,叔本华的哲学本体是“意志”本体,或者说是“生命意志”本体,而宗白华将其看做是生命本体,而非意志本体,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对叔本华哲学的误读。
宗白华说“拿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以“观审”的眼光看世界,“观审”即审美直观,是摆脱“根据律”束缚的审美心胸;其二,以同情的眼光看世界,叔本华基于生命意志的伦理观,就是同情众生。宗白华说:“人之一生,往来于苦与无聊间而已。唯天才能忘其小己,用其心于宇宙观察,或天然风景,或学术文章,或万物之情,或社会人事,唯纯然客观,不动于心,不生死念,然后著之书册,形之歌咏,笔之图画,写之小说,宇宙现象之真,于焉可得,此天才之有益人世者也。”[1]586所以,“拿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就是通过天才的艺术活动,能够暂时地帮助人摆脱生命意志的痛苦。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当然,叔本华对宗白华的影响主要在青年时期,随后宗白华对叔本华哲学进行了理论上的批判,在大约写于1928-1930年的《形上学—中西哲学比较》提纲中,宗白华说“叔本华发现盲目的生存意志,而无视生命本身具条理与意义及价值(生生而条理)。”[1]310这样看来,若从1917年写成《萧彭浩哲学大意》一文算起,到1930年的《形上学》对叔本华的自觉疏离,宗白华对叔本华的关注和研究延续了十余年的时间(1917-1930)。总的来说,宗白华主要是从佛学的哲学视野来看待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和同情的人生伦理观,对二者做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比较阐释。
二、歌德形象的人性感召
宗白华对德国古典艺术家歌德的完美人格特别欣赏。1923年,他提出了“拿歌德的精神做人”的口号。在其译文中有大量关于歌德的文章,不仅有歌德的诗选、通信,还有比学斯基的《歌德论》。宗白华也被认为是国内学界研究歌德的最早的学者之一。
宗白华认为歌德一方面“表现了西方文明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同时具有东方乐天知命宁静致远的智慧”[3]1-2。的确,人性的完美是歌德成为古典艺术大师的一个重要条件。宗白华说:“歌德与其他世界文豪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不只是在他文艺作品里表现了人生,尤其在他的人格与生活中启示了人性的丰富与伟大”,“他的生活是他最美丽最巍峨的艺术品。”[3]42德国诗人佛兰称赞歌德为“人性中之至人”,比学斯基称赞歌德是“全人类人性的象征”。人性完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能经不同的眼光和情怀去洞察世界和体验人生。歌德能以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歌德有时像一个
物理学家观察光色的曲折,有时像一个解剖学家研究骨骼与肌肉,有时像个
法学家讨论破产法。”[5]30-31只有视角的五彩才会有世界的缤纷,只有人性的多元才会有人生的多姿。人性美主要体现为自由与和谐。自由是人性组合一种灵活和动态,和谐则是人性组合的一种平衡的静态美。歌德对自己人格追求的是一种多元的和谐美。“他能闲静,又能活泼,愉快的犹如登天,苦闷时如堕地狱,他有坚强的自信,他又常有自苦的怀疑;他能自觉为超人,去毁灭一个世界,但又觉得懦弱无能,不能移动前途中一块小石”[5]30-31。这反映了歌德性格的多元,但他又反对矛盾和冲突,追求的是自由和谐的多元性格。“这些矛盾的暴露,是在他一种心灵禀赋特点占优势时,或全力倾向一个生活方向时,或在感官反抗理性时,或理性压制感官时。我们可以说,歌德一生的上半期上努力于调解灵与肉及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矛盾冲突,以求避免一切内与外的骚扰。但他人格的构造却是如此的幸福,在他的每一种心能中总是积极的,善的,于世界已有益的部分占最优势,故他在一切奋斗中从不损害自己与世界而永为胜利的前进者与造福者。”[5]30-31歌德的人性完美与和谐是其创造出绝世巨作《浮士德》的重要因素。 宗白华对歌德人性美的欣赏,同时也是对其自我完善人格培养的一种激励,更是他对人生境界的自觉追求。宗白华自幼喜爱静思的浪漫,青年时代喜爱王、孟、韦、柳等唐诗的和谐静穆。他曾以魏晋人格为理想,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他认为魏晋人倾向于“简约云澹,超然绝俗”[6]177的美,寻求“事外有远致,不沾滞于物的精神”[6]185。在他们开阔的胸襟中萌动着西方近代人才有的宇宙意识的生命情调。进而指出魏晋人生活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从而发现了和肯定了自我价值,以率真的性情和宽仁的胸襟造就了自我的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