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对流”中的生命融通(1)(3)
2015-10-07 01:01
导读:宗白华的这种人性观,同时也是一种充满生命情怀与人性关怀的艺术审美观。这种艺术审美观又促使他进一步对中国艺术意境的深刻体悟。他将“艺境”看
宗白华的这种人性观,同时也是一种充满生命情怀与人性关怀的艺术审美观。这种艺术审美观又促使他进一步对中国艺术意境的深刻体悟。他将“艺境”看做是艺术家由情景交融而创构的境象,其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人格涵养。艺术家以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怀去激活万物,观照自然与人生:他说:“艺术的生活就是同情的生活”,“艺术感觉的发生、艺术创造的目的,正是在于对自然,对于人生,对于星天云日,鸟语泉鸣,乃至生死离别、喜笑悲啼,都能寄予无限的同情。艺术世界的中心是同情。同情的发生由于空想,同情的结局入于创造。”[6]334他把艺术意境看成是人类心灵的具体化、感性化,也是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的感性显现。同时,他还认为艺术意境是中国人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民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意境的最后根据。”[6]415-416艺术意境既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也使心灵和宇宙净化了。因此,艺术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可以成就审美的人生境界。《浮士德》中说“一切生灭者,皆是一象征”。歌德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纵浪大化中与宇宙同流,“反抗一切的阻碍压迫以自成一个独立的人格形式”[3]11;宗白华却要通过艺境的创造和欣赏成就艺术化的人生。歌德与宗白华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的自由和谐。宗白华对歌德人性的由衷称赞,既是对中西艺术理论的融会超越,又是他对中国审美文化的深沉体验的结果。宗白华这种对人性美的高度重视和对审美主体的人性追求,高扬了艺术中的人性力量,彰显出现代的人文精神,这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中西融汇中的生命本体
以柏格森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强调宇宙的本质是生命冲动的哲学思潮对宗白华影响甚大。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视宇宙为向上的绵延之流,认为生命冲动的本质就是无尽的创造,这种理论与中国古典哲学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宇宙观相通,因而受到包括宗白华在内的中国学人的广泛欢迎。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方东美、宗白华等学者都先后受到西方生命哲学的影响。宗白华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体的文化体系,中国艺术洋溢着生命大美的情调。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生命文化哲学思想为主体,以西方现代生命哲思(柏格森等)为参照,是宗白华建构自己生命美学的基本路向。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张泽鸿
万尼瓦尔·布什与美国科技文化的建构
对近三十年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双重境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