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民本政治的新论证-对《尊德义》的一种解读(5)

2015-10-24 01:08
导读:我本人倾向于相信这是由特定历史条件达成 的真实,笔者《〈唐虞之道〉与早期儒家的社会理念》对此曾有讨论。 周公制礼作乐是其光辉顶点。但春秋以


我本人倾向于相信这是由特定历史条件达成 的真实,笔者《〈唐虞之道〉与早期儒家的社会理念》对此曾有讨论。

周公制礼作乐是其光辉顶点。但春秋以降,便礼崩乐坏而霸道兴起了。

孔子是崇教而抑政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论语·为政》)由于时代不同,《乐记》认为,“礼乐刑政,其极一也”。《尊德 义》的观点居中,它既说“教其政,不教其人,政弗行矣”,也认为“先之以德,民进善焉 ”。这里反映的不只是时代先后,也是论题存在差异。《尊德义》的重点不在批评霸道政治 ,而是从自己的理论框架中讨论教与天道、人情的内在性及其在现实中的贯彻落实,即“以 道治民,道亦术”的问题。它的最大贡献是在前述天椕鼦性椙闂道的理论架构中提出 了“德者,且莫大乎礼乐”的命题,一方面为礼乐确立了形上学根据,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内 圣与外王的贯通。

现存《礼记》各篇章中对礼乐的讨论主要偏重于论述其功能。如《乐记》的“乐者为同,礼 者为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先王之制礼乐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等等。《礼运》中“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 ,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的说法,虽然近于对礼的形上学根据的议论,但其品味又颇似孔子自己所轻视的“赞而不达于数,数而不达于德”的巫史之言。《坊记》的“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暗含着情与礼的冲突,即倾向于将情等同于欲,而不是《性自命 出》“道由情生”的思路。这不只是关涉到天与人道与人究竟是以性还是以情相连的问题, 更关涉到现实中如何对情作出正面还是负面定位的问题。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尊德义》的“德者,且莫大乎礼乐”与《性自命出》一致;《语丛一》更指出“德生礼,礼生乐”。这种见解是有历史根据的。《汉书·礼乐志》谓:“知礼乐之教者能作,作者之谓圣。”《成之闻之》谓:“圣人天德,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这或许可以提供进一步研析该命题理论根据的线索。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载赵衰之语云:“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 也。”将人性判定为恶从逻辑上讲应该是比较晚近的事,因为作恶是在人的行动能力得到提升,人的利益冲突趋于激化的条件下才成为现实。《尊德义》的主旨是希望君主“治人伦以 顺天德”。礼乐本于德,又可以化“得”成“德”,因为恒待教而后成德:“君民者,治民 复礼。为邦而不以礼犹户之无枢;非礼而民悦哉,此小人矣;非伦而民服,世此乱矣。”在 《尊德义》的作者看来,礼乐、德义、利,三者确实是相关的。所以,以《乐记》的“礼乐 皆得,谓之有德”为“德者且莫大乎礼乐”作印证应该是合适的。这一与《礼运》所揭示的 “向上一路”颇异其趣的说法,反而更能与《乐记》中对礼乐功能的阐释相得益彰。据此, 广为人知的“礼本于天地”的命题内容上已变得更加充实而有层次,理论上也更加系统严密 。



关于春秋战国学术繁荣的原因,《汉志》谓皆出于王官;《淮南要略》则认为起于救时之弊 。船山“法备于三王,道著于孔子”的说法不仅契于“述而不作”的夫子自道,也能弥合王官说与救世说之间的罅隙,即诸子百家是以古之道术为思想资源设计自己补偏救弊的方案。

《荀子·礼论》云:“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这是一种清醒 深刻的理性主义的观点。礼义作为一种规则,它是人们在利益的矛盾冲突中,为避免最坏结 果(乱则穷,穷则争胜亦无所得)而达成的理性合作(确立各社会集团的利益界线)。如果把社会总财富视作蛋糕一块,则每一社会成员,个体或集团,显然都倾向于扩大其应得的份额。 这种行为目标是互相排斥的,所以实际上只有居于强势地位的成员才有可能做到这点。社会 因此而合乎逻辑地处于某种紧张之中,即总是具有发生结构性改变的趋势。从“物之不齐, 物之情也”的理性认知出发,礼有差等,因而表现出对造成分配差异之原因的某种尊重,但 儒家反对任何集团凭借强力把这种差异推至极端。“礼之用,和为贵”,这种和就是效率与 公平的兼顾和平衡:“乐和同”,与仁相对,本于亲亲,体现的是公平原则;“礼别异”, 与义相对,本于尊尊,体现的是效率原则。因此,儒家认为“义者,宜也”——正义不是抽 象的理念或僵化的结构,而是相对的和谐,即相关涉的方方面面均觉得某事物、某状况或某 原则是可以接受的。
上一篇:“节日”现象学刍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