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徐复观论治中国思想史的方法(1)

2015-11-01 01:27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徐复观论治中国思想史的方法(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徐复观先生也许是现代新儒家中最具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之一。他
徐复观先生也许是现代新儒家中最具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之一。他身处台港两地,在政治上,批判现实,向往民主政治;在学术上,反对虚浮的学风,痛斥拿着西洋玩意压制中国传统思想的行径。但是,我们切不可误会,以为徐先生不过是一位只会骂人的杂文家。事实上,他的一切批判都源自中国儒家精神,而他所谓的儒家精神,并非道听途说,乃是自己下过一番苦工夫后,从儒家典籍中体会出来的。照我看来,读徐先生文章的快意,并非来自其批判的酣畅淋漓,而是来自他的学问的深湛。在读徐先生著作的过程中,有感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理性地热爱,对学术研究之严谨,对儒家思想论述之缜密,便有心探寻他的治学方法。经过一番努力后,终于写下如下文字,但愿有助于理解徐先生思想、方法之一、二。写作过程中,本打算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徐先生的主张,但写来写去,总不如徐先生自己的话明快有力,干脆大段大段摘录徐先生原话。我想,这样也有助于对徐先生的进一步阅读。其实,徐先生极不主张“悬空”地谈方法问题,他说:“悬空的谈,悬空的听,实在没有太大益处。”[①] 因此,他建议治中国思想史者,“只有读组织严密的思想性的著作,才能养成自己的思考能力,逻辑教科书是没有大用处的。只有读论证精详的考证性的著作,才能养成自己的考证能力,决不应仅靠方法上的说教。”[②] 基于这个原因,徐先生像绝大多数中国传统学人那样,没有化时间去创作大部头的方法论著作。关于他的治学方法,只是在各种著作的序言中、在回答后辈的问题中、在某些演讲中提到,把这些文字收集起来,细心阅读、比对,徐先生治中国思想史的方法清晰可见。一、治学的态度徐复观先生非常重视治学的态度。论到思想史研究者的态度,他强调研究者必须有“敬”。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看,徐先生认为,“敬”的观念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宗教精神向人文精神的过度,这个过度发生在周朝。敬产生于忧患,而忧患则源自殷商时期的原始宗教。[③] 那么,从思想史方法的角度看,“敬”又怎样理解呢?徐先生说:“要使我们的实生活态度能适合于研究时态度,最低限度,不太干涉到研究时的态度,这恐怕研究者须要对自己的生活习性,有一种高度的自觉;而这种自觉的工夫,在中国传统中即称之为‘敬’。敬是道德修养上的要求。但黄勉斋称朱元晦是‘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居敬者所以成始终也。谓致知不以敬,则昏惑纷扰,无以察义理之归;躬行不以敬,则怠惰放肆,无以致义理之实。’这段话便说明敬乃贯彻于道德活动、知识活动之中的共同精神状态。在求知的活动中,为什么须要这种精神状态?因为求知的最基本要求,首先是要对于研究对象,作客观的认定;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应随着对象的转折而转折,以穷究其自身所含的构造。”[④] 总之,“敬”的态度就是尊重前人的思想,让前人自己说话,说自己的话,而不是替我说话,说我要说而不能说的话。徐先生说:“就研究思想史来说,首先是要很客观的承认此一思想;并当着手研究之际,是要先顺着前人的思想去思想,随着前人思想之展开而展开;才能真正了解他中间所含藏的问题,及其所经过的曲折,由此而提出怀疑、评判,才能与前人思想的本身相应。否则仅能算是一种猜度。这本是很寻常的事。但一般人在实际上所以作不到这一点,只是因为从各个人的主观成见中,浮出了一层薄雾,遮迷了自己的眼睛,以致看不清对象;或者把自己的主观成见,先涂在客观的上面;把自己主观成见的活动,当作是客观对象的活动。这自然就容易作出指鹿为马的研究结论。此种主观成见的根源,是因为有种人在自我的欣赏、陶醉中,把自己的分量,因感情的发酵而充分的涨大了,于是常常会在精神的酩酊状态下看问题,也在精神的酩酊状态中运用方法;所以稍微有了一点声名地位的人,更易陷于这种状态而不自觉。敬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凝敛与集中。精神的凝敛与集中,可以把因发酵而涨大了的自我,回复到原有的分量;于是先前由涨大的自我而来的主观成见所结成的薄雾,也自然会随涨大部分的收缩而烟消云散,以浮出自己所研究的客观对象,使自己清明的智性,直接投射于客观对象之上。”[⑤]徐先生还指出,对思想史研究者来说,敬与忠密不可分。“《说文》:‘忠,敬也’,无私而尽己之谓忠。因不曾无私而尽己,所以自会流于不敬;因为肆无忌惮,所以也自然会不忠于所事。忠与敬是不可分的。”[⑥] 他又说:“知识分子‘忠于知识’,也和其他行业忠于自己的本行一样,是很寻常的四个字;……忠有‘尽己’及‘服从’的双重意义。朱子以‘尽己之谓忠,如实之谓信’解‘忠’‘信’两字,意义深远。”[⑦] 二、治学者的基本素养徐复观先生虽然没有明确指出研究中国思想史所需基本素养之一、二、三,但大约可以领会,他希望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具有两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考证能力,一是思考能力。在徐先生的许多文章中,他毫不客气地指出清人训诂考据的弊端。令他担忧的是,这种弊端一直流行于今日的学术界。他认为,当今中国学术界有两大弊端。一是西化,用西方思想的结构来硬套中国思想史的材料,殊不知这两者之间有着巨大差别。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必须遵循中国思想的规律,不应用西方思想的规律来衡断中国思想的规律。徐先生用舞台演出来比喻中西思想研究的不同。“我们与西方的比较研究,是两种不同的剧场、两种不同的演出相互间的比较研究,而不是我们穿上西方舞台的服装、用上他们的道具来比较研究。”[⑧] 另一种弊端是重考据而轻思想。“清代考据,本是工具之学。但他们无形中以工具代替目的,以名物否定思想,自标汉学,以打击宋明理学为快意,却把中国文化的精神完全埋没了。”[⑨] 这种风气传到近代自认为经验主义者的手中,便把这种方法视为科学方法。“有一批自命颇高的人,标榜他们只搞考据,不沾义理,不沾思想,以保持他们的科学立场。”[⑩] 徐先生称这种状况为“无思想地学术”。但是,这并不表示徐先生反对考证。事实上,他非常重视考证的工夫。他不仅这样要求人,自己也身体力行。他的每一部著作,都是在细心考证的基础上写作出来的,其中,尤以《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和三卷本《两汉思想史》为甚。只不过,在徐先生看来,考证的工作,只是思想史研究中的“始基”。[11] 目的是要在考证的基础上,阐发出前人的思想。他指出,“考据不是以态度对态度,而是以证据对证据。”[12] 徐先生的考证,并非钻牛角尖似的考证,在他那里,考证包含有三个层面。“在治思想史中言考据,必然地向另外三个层面扩展。”“一是知人论世的层面。……古人思想的形成,必然与古人所遭遇的时代有密切关系。上面两种关系,总是纠缠在一起,把这种关系考据清楚,是解释工作的第一步。”“其次,是在历史中探求思想发展演变之迹的层面。不仅思想的内容,都由发展演变而来;内容表现的方式,有时也有发展演变之迹可考。唯有能把握到这种发展演变,才能尽到思想史之所谓‘史’的责任,才能为每种思想作出公平正确的‘定位’。”“第三是以归纳方法从全书中抽出结论的层面。在此一层面中,首先须细读全书,这便把训诂、校勘、版本等问题概括在里面。我不信任没有细读全书所作的抽样工作,更痛恨断章取义、信口雌黄的时代风气。仔细读完一部书,加以条理,加以分析,加以摘抄,加以前后贯通、左右比较,尚且不一定能把握得周到、真切,则随便抽几句话来作演绎的前提,尽量演绎下去,这只能表现个人思辨之功,大概不能算是为学术做了奠基工作。”[13]徐先生的考证与他所批评的清人训诂考据之不同,就在于他强调思想,而思想的基础则是思考力。论到思考力的培养,徐先生主张多读西方哲学著作。他说:“思考力的培养,读西方哲学家的著作,较之读线装书,得来比较容易。我常常想,自己的头脑好比是一把刀,西方哲人的著作好比是一块砥石。我们是要拿在西方的砥石上磨快了的刀来分解我国思想史的材料,顺着材料中的条理来构成系统;但并不要搭上西方某种哲学的架子来安排我们的材料。”[14]由考证所得到的是真实的材料,由思考所得到的是思想(或哲学),二者之间,是局部与全体的关系,“因此,由局部积累到全体(不可由局部看全体),由全体落实到局部,反复印证,这才是治思想史的可行方法。”[15] 这里所谓的“局部”,指是的研究对象的具体材料;所谓的“全体”,是指对研究对象思想的整体把握。要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的思想,研究者必须有哲学的素养,也就是说,思想史的研究,是一个具有哲学素养的人,去研究一个同样具有哲学素养的他人的思想。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徐先生表现得十分小心。他首先指出,“我主张个人的哲学思想,和研究古人的哲学思想史,应完全分开。可以用自己的哲学思想去衡断古人的哲学思想;但万不可将古人的思想,涂上自己的哲学。”[16] 但同时也指出了这中间的矛盾以及解决的办法。“这里便遇着一个难题,没有哲学修养,如何能了解古人的哲学思想?有了哲学修养,便会形成自己的哲学,便容易把自己的哲学与古人的思想作某种程度的换位。在这种地方,就要求治中国哲学思想史的人,有由省察而来的自制力。对古人的思想,只能在文字的把握上立基,而不可先在自己的哲学思辨上立基。”[17]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无为”思想发凡——以先秦汉初的儒家和道家为考察中心
上一篇:提问之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