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文化特性(4)
2015-12-04 01:17
导读:时间度规的概念工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构建本质上来自文化经验的积淀、抽象与规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事物的关系,人与地理环境及
时间度规的概念工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构建本质上来自文化经验的积淀、抽象与规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事物的关系,人与地理环境及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组织体系的关系,与某些思想观念以及生活信息的关系等等,所产生的基本的文化经验既不断构筑着人生的境界和文化的结构体系,又形成一系列的经验时间尺度和经验时间单元。当它们通过各别的文化系统的选择过滤和规范界定,便成为导引和制约人们在时间思索、时间评价、时间消费等心理和行为层面的不同的基本框架与模式,这显然是一种不确定性;但只要我们确认这些框架模式的存在,那么它所包含的时间度规和时间价值尺度的指向便具有一系列确定性。时间的文化约定在不少时候是确定的甚至极为精确,而在常规生活中十分有效,譬如组织时间、制度时间的严格规范性。此外,即使在相对松散的习惯时间领域中,这一特性的显现也常常一目了然。时间的超度规性与度规多元性
尽管时间度量是必须的,而且这种量度的大原则,即由想象力通过空间表象来间接界定时间也是较少争议的(康德),但遗憾的是,文化的时间度规仍是相当大的难题。正如当我们研究某大家的思想是在何时形成的之类虽则简单却难以确定的问题时,度规就要发生岐义了。恰如托夫勒所言:我们能够较为精确地测量血液通过人体的速率,但却很难测量流言蜚语在社会中传播的速率。当代时间哲学强调量度是时间本质上所固有的,但不同意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所认定的那种定形的、时间本身就包含着量度的度规观。从起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看,时空量度是由物体(事件)形成的,没有物体就没有量度张量(反之亦然)。文化时间的度规同样如此:不同的文化事象导致了不同的文化时间的度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现代物理学对物质结构层次的研究已由宇宙层次、宏观层次深入到量子
力学层次、量子电动力学层次、量子色动力学层次、弱相互作用层次、量子引力层次。相应的物理理论提示,通常的自然时间观念已大大地不适用而必须不断地超越其界限,因此,物理时间的度规不仅发生了多标准和标准淆乱的问题,而且甚至发生了不可度规的问题(在量子引力层次,虽然人们引入了“类实体时间”或“超实体时间”的概念来表象引力真空,但它却是不可度规的)。文化时间的度规更是如此,因为这样的度规固然可以借助于人类通用的符号系统取得某种外在普适性,但发挥实际作用的文化时间度规却主要是主体的阐释(和理解)度规。
文化的时间内容亦即凝固时间对主体的阐释度规来说永远具有一种本体的疏离性与超越性。不要说不可能达到本体与阐释的绝对同一了,就是基本的趋同也是困难的。因而尽管被凝固于文化的时间内容与时间观念始终是浓淡疏密的一段,但对阐释度规来说,却是一个多维多向的开放的世界,一个不断淡化或强化,不断发现、构建或冥想的历史过程--甚至是一段空白的不可阐释的过程。这就带来了超度规性与度规多元性的问题。造成这一与时间的物理度规非常不同的特质的原因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人们所要度规的对象是一个内容异常庞杂的巨系统,且在时间轴上具有无限的切分性,因此要以一种绝对可靠的度规标准对每时每刻的历史时间加以表象还原是不可能的,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任一维度或任一方面的切分度规都是有限还原,作为一种意义时间始终具有某种相对性质。文化诸方面诸层面及其运动过程中参与的因素如此之多,因果关系如此复杂,不少的东西甚至错综复杂到难以理出完全清晰的头绪。文化研究的共同经验表明,尽管在文化的一些维向和方面时间度规是可行的,但同时也须承认,没有任何事件或系统在阐释层面是可以完全肯定或完全秩序化的(例如人们对既往社会“革命风暴”的回溯)。由于文化内部各组成部分运动的不平衡性、随机性、偶然性、历史性、循环性始终存在,必定有某些事件和过程或它们的某些方面是隐逸的、不确定的,不能完全弄清的,不能截然划分的。这必然造成在度规上的种种不确定性与多元性。例如,有人使用螺旋运动的时间概念展示循环运动的观念,以及开放的或上升的易接受的周期性;另一些人则力图把线性时间同周期空间的形象相融合,以使线性形象获得它本来缺少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