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2)

2015-12-11 01:23
导读:点,“夫身,地水火风矣”,人身乃地水火风“四大”组成,但在安世高所译的《安般守意 经》中却有“身但气所作,气灭为空”的说法,不但用“气”

点,“夫身,地水火风矣”,人身乃地水火风“四大”组成,但在安世高所译的《安般守意
经》中却有“身但气所作,气灭为空”的说法,不但用“气”替代了风,而且用气来概括“四
大”,代指人身。这虽然与佛义相左,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为佛经译注家所继承。安世高还
以“无为”来解释佛教的安般守意,表示“涅槃”之义。安般守意,“安名为入息,般名为出
息”,原意为通过数出入息而守住心意,消除烦恼,领悟佛教真谛,最后达到涅槃解脱境界。
这与道家的清净无为显然不是一回事,但《安般守意经》中却说:“安谓清,般为净,守为无,
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经中还直接用“无为”来表示涅槃义:“安般守意,名为御意至得
无为也。”要求人们在数息时排除对外物的思虑,专心一致地按照佛经经义去修行,以追求
“无为”的涅槃之境:“无者,谓不念万物;为者,随经行;指事称名,故言无为也。”比安
世高稍晚一点来到中国的汉代译经大师是支谶,他主要译介的是大乘般若类经典。在其译出的
《道行般若经》中,也借用了“本无”、“自然”等概念来表示佛教“缘起性空”的基本思想,
如译“诸法性空”为“诸法本无”,用“色之自然”来表达“色即是空”,这显然都是受
了道家“有”、“无”、“自然”等概念的影响。汉译佛经的老庄化倾向不仅有利于佛教思想在
中土的传播,而且也加深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影响。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玄佛合
流的出现,都与此深有关系。

汉代译经还十分注意对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迎合。佛教作为一种追求出
世的宗教,其宗教理论和修行方式都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有许多不一致之处,例如佛教倡导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众生平等、出家修道就是与儒家君臣父子的纲常名教和修齐治平的道德修养、政治理想相对立
的。但儒家的伦理纲常是宗法封建制度的立国之本,佛教要在中国传播发展,必须与之调和妥
协。因此,汉代译出的佛经就在许多方面为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而做出了调整。例如安世高
所译的《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或者将原文中与儒家孝道不相一致的内容删除不译,或者另
外加进了子女应奉养父母的教训,而把原文中夫妻、主仆平等的关系又译为丈夫高于妻子、奴婢
侍奉主人,等等。汉代译经出现的迎合中国儒家伦理的倾向在以后的译经中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乃至在唐代甚至出现了中国人编的《父母恩重经》等专讲孝道的佛经。

汉代译经对儒、道等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依附和对传统固有的名词概念的借用,为汉魏间格
义佛教的流行创造了条件。所谓“格义”,就是引用中国固有的思想或概念来比附解释佛教义
理,以使人们更易理解并接受佛教。一般认为,这种方法始创于晋代的竺法雅。《高僧传·竺法
雅传》中说:“时依雅门徒,并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与康法朗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
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其实,这里只提到竺法雅用格义的方法,并没有提及是他首创。从实
际情况来看,早期译经用“无为”来译“涅槃”,把“释迦牟尼”译为“能仁”,以至于当时人
们往往以传统的周孔之教和老庄之道来理解佛教,就可以视为是格义的最早运用。

“格义”的出现,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必要性。由于佛教的思想和常用的名言概念等都与
中国传统的有差异,再加早期译经的不完善和道化、儒化的倾向,使人们一下子很难把握佛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因此,人们便自然而然地以自己熟悉的传统思想去比附理解佛教,“格义”的方法由此而产生,
并很快就得到广泛流行,成为汉魏佛教的重要特点之一。随着佛经的大量译出和人们对佛教的全
面把握,魏晋以后,“格义”才逐渐被废弃不用。但也有一些比附配合仍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中
国化佛教的一部分。例如在汉魏间的一些佛典译文和注释中常常出现的以儒家“五常”来比拟佛
上一篇:希腊精神真的是西方文明的传统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