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普主体的分化与职业化趋势:兼谈科普不(2)
2016-01-05 01:03
导读:然而,另一方面,当代人类科普事业的发展也日益显示出来自身的规律和新的特点。首先各国政府、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使得科普工作已成为一项全社会的
然而,另一方面,当代人类科普事业的发展也日益显示出来自身的规律和新的特点。首先各国政府、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使得科普工作已成为一项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其次在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大众传媒在科学普及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著。这使得科学普及活动逐渐呈现出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趋势,进而对科学家参与科普活动的方式、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科学界整体来讲,科学家更多地关注科学普及、参与科普活动作为一个倡导、一种呼吁,应该说是合情合理的,但若从职业上要求每一位科学家“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科普的主体责任,则恐怕在情理上并不适宜,现实中也会勉为其难,其结果便常常是出现呼者切切,应者寥寥的尴尬局面。多年来科学普及活动中的实际状况也一再证实了这一点。
科普主体分化:科学知识传播的新模式
在大众传播学理论中有一个基本的信息传播模型,包括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接受者四个基本要素8,传播者发出信息,经过传播渠道到达接受者,即:
信息传播者→信息→传播渠道→信息接受者
(模型1)
在这一传统理论模型中暗含着一个默认的前提,就是:信息生产者等于信息传播者,两者是合为一体的。这种情形在一般的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显然是普遍存在的,如媒体记者到现场报道采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媒介发表。在这里,记者本人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在早期的科学发展历程中,科学家身兼两职(既是科学知识的生产者同时也是其传播者)的情形也的确是普遍存在的,如17世纪60年代先后出现的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在成立后便有了经常性的、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讲座活动。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但是自上世纪20至30年代出现了首批专门的科学记者以来,专职科技记者以及编辑逐渐地作为一个职业出现了。尤其在当代科学传播活动中,我们已经越来越多地看到,科学知识的生产者与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二者常常是分离的。作为科学信息传播者的科技记者面向社会公众报道科技活动,而作为科学知识生产者的科学家则常常从专业方面提供帮助。如今在科学普及和传播的过程中,各种媒介的从业人员(主要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的科技记者、编辑等)越来越扮演着直接而显著的角色,相应地,科学家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幕后,更多地在扮演着配角。在科学界与新闻媒体之间合作的情形和方式不断增加的同时,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分工也越来越明显,即二者在科学普及传播活动中也存在着一种职能上不断分化的趋势。这是科学传播不同于一般信息传播的一个新特点(其它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如经济学知识、医学知识、军事知识等的传播,也有类似情况)。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科学普及活动中科学知识传播的模型应当如下:
科学知识生产者→信息①→科学知识传播者→信息②→传播渠道→科学知识接受者
(模型2)
在科学的普及传播活动中,把“信息传播者”分为“科学知识生产者”和“科学知识传播者”两个部分应该说是科学普及活动自身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首先,由于科学研究本身的日益高度专业化,生产者(即科学家)的科学知识(即信息①,面向科学共同体内专家同行的、通常是前沿的最新科学知识)与传播者的科学知识(即信息②,面向社会大众的、相对通俗的科学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这种距离实际上是科学共同体与科技传媒之间的语言差异,这导致有必要对信息①和信息②加以区分,相应地,对信息①和信息②的制作者进行区分也顺理成章。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朱效民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
论科学文化及其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