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引论(2)
2016-01-06 01:07
导读:这种分离的形态,也体现在对人本身的理解上。人既是追问、理解存在的主体,又是"为它的存在本身而存在的"存在者,(海德格尔:BeingandTime,StateUniver
这种分离的形态,也体现在对人本身的理解上。人既是追问、理解存在的主体,又是"为它的存在本身而存在的"存在者,(海德格尔:BeingandTime,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96,p10《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第15页)作为存在者,人同样也以整体性为其特征,并包含多方面的规定。然而,当人成为知识的对象时,他往往同时也被分解为互不相关的不同方面。对生物学而言,人无非是具有新陈代谢等功能的生命体,在经济学中,人主要是财产关系、生产活动等承担者,在社会学中,角色往往被视为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存在方式,在
心理学中,意识及其活动则构成了人的主要规定,如此等等。可以看到,知识层面的人,主要呈现为某种单一或特定的形态:他或是生物学领域的对象,或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或呈现为意识的主体,或定位于某一或某些社会角色;是此则非彼,彼不能易此。在这里,存在的分离伴随着人自身的单一化或片面化。
如何克服存在的分离性?这一问题所涉及的,是如何超越具体的知识领域,由关注特定的存在形态,引向对存在本身的沉思和领悟。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对存在本身的沉思,曾被规定为第一哲学,以区别于对自然界或感觉世界中事物特定性质的研究。如所周知,亚里士多德用以研究存在本身的著作,后来被其著作的整理者安排在《物理学》之后,并冠以"形而上学"(metaphysics-意为"物理学之后")之名,而与之相关的第一哲学,在尔后则被泛称为"形而上学"。1
宽泛而言,作为对存在本身的研究,形而上学或第一哲学的特点在于越出特定的存在视域,从整体或总体上对存在加以把握。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中曾指出:"有一种学科,它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这种存在因自身而具有的属性。这种学科不同于任何其他特殊的学科,那些特殊的学科没有一个普遍地将存在作为存在来对待。它们把存在的某一部分加以截断,研究这一部分的属性,例如
数学便是这样做的。"(Metaphysics,1003a25,TheBasicWorksofAristotle,RandomHouse,1941,p731)在此,亚里士多德将一般的存在理论与特殊的学科区分看来,并注意到特殊学科的特点在于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对存在加以研究,一般的存在理论则从普遍的(总的)方面把握存在;后者(研究作为存在之存在的学科),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的以上看法,同时也彰显了第一哲学整合存在的理论特征。在谈到哲学与存在的关系时,黑格尔也曾有类似的论述:"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而内容就是整个的存在。"(《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一卷,第93页)这里所说的哲学,即包括作为存在理论的形而上学1,而"整个的存在",则指存在的统一形态。在逻辑的层面上,对"整个存在"的把握,无疑适合了扬弃存在分裂的理论需要。
中国大学排名 康德曾指出:"人类精神一劳永逸地放弃形而上学研究,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办法,这种办法是不能采取的。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形而上学。"(《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63页)但他同时又区分了独断的形而上学与科学的形而上学,认为只有通过批判,才可能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同上,第160-161页)康德的以上看法既对形而上学是否必要的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又注意到了形而上学的形态并不是单一的。相应于对存在的不同理解,以存在为沉思对象的形而上学确乎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形态,其中,抽象与具体之分无疑更具有实质的意义;而对抽象形态的形而上学的批判考察,则是澄明具体形态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前提。
二
以存在的整体或总体把握为旨趣,形而上学每每展示为多重进路。历史地看,在哲学思维滥觞之时,对存在的统一性的探求便已开始,而这种探求往往又以追问存在的终极本原为形式。中国哲学史上的五行说,便可以视为对存在本原的较早追寻。《尚书·洪范》已提出五行的概念:"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所涉及的是五种物质元素,《洪范》分析了这些元素所具有的润下、炎上等不同功能,并将其理解为事物的性质(咸、苦、甘等)所以形成的根源,由此从一个方面表现出对存在本原的追溯。西周末年,五行说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作为基本的物质元素,五行往往被理解为万物之源。(参见《国语·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