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回到历史(3)
2016-04-01 01:13
导读:从上述对新批评和我国八十年代审美批评的简要分析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形式主义批评具有多么强烈的社会性。而艺术独立性与普遍的审美原则背后有多
从上述对新批评和我国八十年代审美批评的简要分析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形式主义批评具有多么强烈的社会性。而艺术独立性与普遍的审美原则背后有多么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只是与传统社会学批评不同的是,这种社会性并非存在于文学分析的内容方面,而是存在于对形式本身的诉求之中。传统社会学批评总是自觉地追寻作品中的社会内容,把文学艺术还原为历史与社会现实的表述。形式主义批评的社会性却蕴含于对社会性的否认之中。它与形式本身不可分割,因而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詹明信从美学的角度阐明了形式与内容的这一辩证关系。他用"内在性"(immanence)和"超越性"(transcendence)这两个哲学概念取代了韦勒克的"内部的"(intrinsic)与"外部的"(extrinsic)这种外在的区分。 詹明信认为,"内在形式"本身就包含了社会历史因素。韦勒克和沃伦在阐述自己的形式主义批评时也反对形式与内容的截然二分,并提及普罗提诺和夏夫兹伯里的"内在形式"(innerform)观念。 韦勒克认为内容不能离开形式而存在,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另一个形式主义批评家马克 · 肖勒(Mark Schorer)在一篇著名的论文《作为发现的技巧》(1948)中也阐明了这种观点。肖勒认为,艺术的内容有别于实际的生活经验,是一种"完成了的内容"(achieved content):"只有当我们谈论这种完成了的内容时,也就是谈论形式,即作为艺术的艺术作品,我们才是以批评家的身份说话。" 由此可见,虽然韦勒克等形式主义批评家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实际上还是以形式为本位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内在形式"辩证法的论述显然超越了这种形式塑造内容的统一。"内在形式"是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的重要概念。本雅明在《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1920)中借助弗里德里希 · 施雷格尔的诗学讨论了"内在形式"的观念。他认为,在浪漫派看来,"形式本身即不是规则","它不是表现内容的手段"。"作品的内在倾向"是"形成于作品形式之中的反思"。因此,文学批评不是一种对作品内容或意义的阐释,而是通过对于作品独立自足的形式的分析发现其"内在倾向"的"内在批评"。 阿多诺在这方面也持有同样看法。关于内在性,他主要关注作品形式中的异质性和隐藏的矛盾性。他认为艺术作品有一种内在的矛盾性,"有一种从自我建构的内在统一中挣脱出来的倾向。" 通过这种自我矛盾的暴露,形式结构就可以触及社会生活本身的矛盾。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詹明信在《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政治无意识》(1981)和《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991)几部重要著作中对艺术形式的"内在性"都作了详细论述。 詹明信发挥了本雅明和阿多诺"内在形式"的思想,又吸收了结构主义特别是列维-斯特劳斯神话学和格雷马斯叙事学的成果,对于"内在形式"的构成和它与现实的关系作出了独特的解释。列维-斯特劳斯在《结构人类学》(1958)第十一章"神话的结构研究"中把俄狄浦斯神话拆解为几十个神话素,通过其结构关系的相似性还原为古代人关于人类起源观念中的矛盾结构。 詹明信认为这种神话与世界观的结构相似性为我们理解艺术形式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有用工具。 他用格雷马斯的"语义的矩形"分析了康拉德《吉姆爷》中人物的矛盾结构关系,把这种关系还原为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行动"与"价值"的矛盾结构,并把艺术作品视为"对这一无法解决的矛盾的想象性的或形式化的’解决’"。 在这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并非是存在于作品内部的塑造与被塑造关系,而是作品结构与社会生活结构的平行关系。
从上述介绍中可以看出,"内在形式"与社会生活具有相似或相同的结构。这种关系可以用"格式塔"概念加以概括。哥德曾用"格式塔"概念描述"内在形式"或"内在结构"概念,虽然他的本意更多的是指有机体内部的结构关系。 而阿恩海姆的"格式塔"艺术心理学则涉及到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阿恩海姆认为我们内心的情感是有一定结构的。虽然我们无法用逻辑语言描述它,却可以通过自然界和艺术中的类似的形式表现它。就象"杨柳依依"的曲线可以表现出乡愁不断;"雨雪霏霏"的意境可以象征无限悲情。我们虽然无法触摸心中无形的情感,但是它与外部世界却有一种"异质同构"关系。通过这种外在的"格式塔"形式,我们可以感受、体验和把握情感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