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与守静——易、儒、道“静”论合说(3)
2016-04-07 01:05
导读:上就是如此来看的。 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歌颂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的莲花 的品格,可以说正是静、净的合一。
上就是如此来看的。
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歌颂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的莲花
的品格,可以说正是静、净的合一。净者出淤泥而不染,静者不为富贵妖娆所动。而“亭亭净植
(不动)”一句,可谓净、静境界的最完美的融合。周氏借以说明的,既是理想中的君子的品
格,也是新儒学所追求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境界。当然,这诸般品格的合一并不会影响到他
“主静”的中心观念,因为他要通过静的境界去实现重新确立儒家最高道德标准——中正仁义
(人极)的目的。
同时,在《爱莲说》所举的菊花、牡丹和莲花三花中,周敦颐虽称颂的是莲花,但他对菊花其实
也是有所“爱”的,也因之惋惜陶渊明以后再也没有人去继承这份情缘了。所以,尽管周敦颐长
期任职于地方,官宦生涯的依赖性使得他终究不可能去做一名“隐逸者”,但在内心,他始终是
向往仙风道骨的隐逸生活的。他有诗称:“久厌尘坌乐静缘,俸微犹乏买山钱,徘徊真境不能
去,且寄云房一榻眠。”这也就不难理解,对于“乐静缘”而“徘徊真境”的周敦颐来说,他自
然要保留道教的“无极”于儒家的“太极”之上,一体构成哲学的本体;又需要将老子的“无
欲”添加进来,以作为“主静立人极”、确立儒家最高道德标准的基本手段。
不过,作为周敦颐的学生的二程,对“主静”之方却并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一是认为讲“静”
便掉入了佛教的窠臼,故而不取;二则是重新梳理渊源而再谈“本静”的问题。这一渊源,不在
《老子》、更不在王弼,而是先秦儒家典籍《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