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美学的启示

2016-06-10 01:02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中国传统美学对现代美学的启示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当代社会生活和当代艺术的发展迫切要求产生1个体现时代精神

 

当代社会生活和当代艺术的发展迫切要求产生1个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美学体系,即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
    但是,所谓“现代美学”,绝不是如有些人所理解的,简单地等同于现代的西方美学。“现代”是1个全球概念。“现代美学”应该是站在21世纪的高度,吸纳东西方文化的全部精华所建设起来的、真正国际性的学科。尽管当代西方各种美学流派层出不穷,但是我们还找不到1个可以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因为到目前为止,西方的美学体系都局限在西方文化的范围之内,并没有吸纳、包涵中国美学(以及整个东方美学)。
    所以,建设现代美学体系,并不意味着从西方引进1个现成的美学体系。就我们中国学者来说,为了把美学建设成为1门立于时代高度的、真正国际性的学科,我们应该下力量系统地研究、总结和发展中国传统美学,并且努力把它推向世界,使它和西方美学的优秀成果融合起来,实现新的理论创造。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把自己的主要力量用于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美学。我发现,中国传统美学中有许多富有现代意味的东西,和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1些思想有着相通的地方。把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思想发掘出来加以重新阐释,将会启示我们在美学理论上开辟出1个新的天地,进入1个新的境界。
我以为,在以下3个美学基本问题上,中国传统美学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1)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1个意象世界;
   (2)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自然”,它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是1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
   (3)审美活动是人的超理性的精神活动。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美在意象

    美是什么?这是1个老问题,1直到今天,人们依然还在讨论这个问题,而且看法极为分歧。
    在210世纪510年代和610年代,中国学术界曾有1场美学大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美是什么”的问题,换个说法,就是“美在物还是在心”的问题。当时称为“美的本质”的讨论。参加讨论的学者很多,在讨论中分成了几大派。
对这个问题,中国传统美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在中国古代的多数思想家看来,并不存在1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在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唐代思想家柳宗元。他提出了1个10分重要的命题: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邕州柳中丞马退山茅亭记》)柳宗元的意思是说,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1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外物和风景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美并不在外物和风景(自在之物)。或者说,外物和风景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身就成为美的(“美不自美”)。美在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1种创造,也是1种沟通,就是后来王阳明说的“我的灵明”与“天地万物”的欣合和畅、1气流通,也就是后来王夫之说的“吾心”与“大化”的“相值而相取”。
    柳宗元的命题,使我们想起当代法国哲学家萨特的1段话。萨特说:世界万物只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有人的见证,有人的唤醒,才显示为1个统1的风景,萨特说,“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默默无闻之中”。萨特这段话的意思,和柳宗元的命题极为相似。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没有1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那么“美”在哪里呢?
    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美”在意象。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1个意象世界,即所谓于天地之外,别构1种灵奇”,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1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但是这里说的“情”与“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1气流通。
    意象世界不是物理世界。1树梅花的意象不是梅花的物理的实在,1座远山的意象也不是远山的物理的实在。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王国维说,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陶潜的菊是陶潜的世界,林逋的梅是林逋的世界。这就象莫奈画的睡莲是莫奈的世界,梵高画的向日葵是梵高的世界1样。没有陶潜、林逋、莫奈、梵高,当然也就没有这些意象世界。正因为它们不是的实在物,而是非实在的意象世界,所以王国维说“境界之生于吾心而见诸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意象世界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2、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

    前面说,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于天地之外,别构1种灵奇),意象世界不是物理世界,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那么美(意象世界)和真是不是分裂了呢?
不。中国美学认为,意象世界是1个真实的世界。王夫之1再强调,意象世界“显现真实”、“如所存而显之”—在意象世界中,世界如它本来存在的那个样子呈现出来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要把握中国美学的这个思想,关键在于把握中国美学对“真实”、对世界本来存在的样子的理解。
    在中国美学看来,我们的世界不仅是物理的世界,而且是有生命的世界,是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与自然界融合的世界,是天人合1的世界。
《易经》这部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它最关心的是人类与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并认为人和自然界的生命过程具有内在的统1性。
    《易经》的每1卦都是讨论天人关系,而天人关系的中心就是生命。这就是《易经》的灵魂。《易传》发挥《易经》的思想,提出了“生生之谓易”(《系辞上》)等命题。按照《易传》的命题,自然界是生生不息的过程,自然界充满了生意,而从这里就产生了世界的意味和情趣。这就是“乐”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易传》的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
    所以,在中国美学看来,人和自然界不是分裂的,而是和谐的,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这种和谐就是“乐”的境界。王夫之说过1段话,意思就是说,乐是人和自然界的本然状态。宋代画论家董逌也说过1段话,意思是说,1幅画,如果能表现“1气运化”即就有生意,即就是自然,即就是真。所以在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之中,真就是自然,这个自然,不是我们1般说的自然界,而是存在的本来面貌。这个自然,这个存在的本来面貌,它是有生命的,是“天人合1”的,因而是充满了情趣的。中国美学所说的意象世界“显现真实”,就是指照亮这个天人合1(人和自然界和谐)的本然状态,回到这个自然的乐的境界。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也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的超越,同时它又是复归,是回复自然。所以司空图说“妙造自然”(《2104诗品》),荆浩说“搜妙创真”(《笔法记》)——通过创造,而达到自然,达到真。
    宗白华说,中国哲学的形上学是生命的体系,它要体验世界的意趣、意味和价值。他又说,中国的体系强调“象”,“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的这些话,也是说,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而正是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了1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


                       3、 审美意识是人的超理性的精神活动

    现在美学界多数人都主张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的1种精神活动。审美活动这种精神活动的性质,是美学基本理论中的1个重要问题。
    过去我们把审美活动看作是1种认识活动。认识活动,是人(主体)通过思维,力图把握外物或实体的本质与规律,它所认识的,只能是“是什么”,主体不能通过思维从世界之内体验人与世界的交融状态,不能通过思维从世界之内体验人是“怎样是”(“怎样存在”)和怎样生活的。实际上,思维总是割裂世界的某1片段或某1事物与世界整体的联系,以考察这个片段或这个事实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求得逻辑的“真”。逻辑的“真”会遮蔽存在的“真”。所以我们平常说真理(逻辑的“真”)总是相对的,思维总是带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和片面性。人如果仅仅依靠思维,便只能达到逻辑的“真”,因而只能生活在不同程度的抽象性和片面性中。
    但是,过去对审美活动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审美活动不是认识活动,而是体验活动。审美活动通过体验来把握事物(生活)的活生生的整体。它不是片面的、抽象的(真理),不是“比量”,而是王夫之说的“现量”、“显现真实”,是存在的“真”。
    按照王夫之的说法,“比量”是逻辑思维活动的结果,是逻辑的“真”,它用人的概念、语言把1个完整的存在加以分割,因而不能显现事物(世界)的“本等实相”,当然就谈不上“如所存而显之”了;而“现量”是超逻辑的直觉活动的结果(“1触即觉,不假思量比较”),它显现事物(世界)本来的体性,是存在的“真”。意象世界就是“现量”,所以宗白华说,“象”是要依靠“直感直观之力”,直接欣赏、体味世界的意味。又说,“象”是自足的、完形的、无待的、超关系的,是1个完备的全体。

大学排名


过去,美学家1般都注意到了审美活动的超功利的性质,而没有注意(至少没有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审美活动的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但中国古代思想家,如庄子和禅宗的思想家,他们早就看到,功利世界和逻辑世界遮蔽了存在的本来的面貌,即遮蔽了1个本然的世界。这个本然的世界,是天人合1的世界,是乐的境界。这个本然的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在这个本然的世界中,真、善、美是统1的。当然这个真,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这个善,不是功利的善,而是存在的善。庄子和禅宗对美学的意义主要就在这里,也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审美活动的超功利、超理性的性质。
    所以,用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是不能解释审美活动的。宗白华在他的美学提纲中批评黑格尔说;“黑格尔使‘理性’流动了,发展了,生动了,而仍欲以逻辑精神控制及网罗生命。无音乐性之意境。”
就审美意识是超理性的精神活动这1点来说,美感与宗教感有相似之处,而且可以互相沟通。
    从爱因斯坦到杨振宁,许多大科学家都谈到他们在科学研究的某个境界会得到1种美感和宗教感。扬振宁说,研究物理学的人从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堡方程等等这些“造物者的诗篇”中可以获得1种美感,1种庄严感,1种神圣感,1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他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哥特式教堂想要体现的那种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扬振宁这段话就提出了美感与宗教感沟通的问题。
    美感有不同层次。最大量的是对生活中1个具体事物的美感。比这高1层的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我们称之为人生感、历史感。最高1层是对宇宙的无限整体和绝对美的感受,我们称之为宇宙感,也就是扬振宁说的庄严感、神圣感、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正是在这个层次上,美感与宗教感有共同点。它们都是对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超越,通过观照绝对无限的存在、“最终极的美”(在宗教是神,在审美是永恒的和谐和完美,中国人谓之“道”、“太和”),个体生命的意义与永恒存在的意义合为1体,从而达到1种绝对的升华。在宗教徒,这种境界是“与神同在”,在美的欣赏者,这种境界是“澄怀观道”、“饮之太和”。这是瞬间即永恒的境界,是灵魂震动和无限喜悦的境界。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现在,我把我在以上说的意思简要概括1下。
    我以为,在以下3个基本问题上,中国传统美学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第1,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1个意象世界;
    第2,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自然”,它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是1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
    第3,审美活动是人的超理性的精神活动。
    总之,我们在建设真正具有国际性的现代美学的时候,我们在进行新的理论创造的时候,不能离开中国的传统美学。对于我们来说,中国传统美学仍然是1个没有完全被打开的宝库。

    上一篇:中国美学如何走出百年困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