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伯空间及赛伯文化的现在与未来——虚拟实在(2)
2016-07-08 01:03
导读:但是正如Zettl所说,“空间性”概念是基于对“体积二重性”(volumeduality)的理解。一个空间有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部分由物质实体构成,无形的
但是正如Zettl所说,“空间性”概念是基于对“体积二重性”(volumeduality)的理解。一个空间有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部分由物质实体构成,无形的部分则是空的,是由物质实体割划出来的。例如,一间房间,它的可利用的空间的体积,即无形体积,是由上下四围的墙的有形体积割划出来的。但是基于文本的网络却不属于这样一种空间。我们为了得到网页上的文本而在网上冲浪,我们知道空间上我们面对着有形的电脑屏幕,但我们不能进入屏幕内部,将文本内容的无形未知部分当作我自己所处空间的延伸去探索。因而,我们知道“体积二重性”对文本资源并不适用,因为如果说屏幕自身属于空间有形的一方面,而屏幕和我们的距离间隔属于空间无形的一方面,那么,在我们涉及屏幕上的文本内容之前,二重性业已完成。因此,文本没有机会参与这种两重性的建立。至于一页文本中的两个词的距离,它的唯一作用是区分两个符号,而这两个符号也不是物质实体。
然而,当我们逐页阅读文本时,如果我们认为未打开的页面在别处某个地方,我们就可能把空间意义归于两页面之间的距离。选择“页面”(page)这个词本身也形象地说明了对此空间的理解。此外,像“文件”、“文档”、“窗口”、“设置”这些词汇,似乎也在暗示当前屏幕背后似乎有某种空间动力过程在运作。但采用这些图像隐喻的唯一作用在于组织文本内容,而内容本身则不是空间图像性的。因此,“赛伯空间”一词在这里不是指冲浪过程中读到的文本,而是指能使我们在不同的内容单元、页面之间冲浪的动态关联力量。我们将有形的空间结构投射到原本的符号关联上去,虽然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些关联并非有形的或真正空间性的。
大学排名
因此,被理解为不是空间以外的其它事物而是空间的一种的“赛伯空间”,是隐喻意义上的空间。一些人称它为“非物理”空间,似乎空间允许非物理形式,但究竟空间如何在原初意义上成为非物理的这一点并未得到任何说明。空间这一术语在隐喻意义上使用似乎是基于我们对电子关联性的理解,电子关联性以保存和发送符号性的意义为目的,是聚合与分割内容的一种。在这种情况下,“空间”一词暗示着一连串有形的和无形的集合体,或者意义之存在与缺席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引导我们把被传递的意义集合体看作被操作行为所分隔的意义集合体,操作行为本身是没有符号性意义的,它们只是与我们敲击、拉动、打字等动作相应而已。而这些动作在我们把一个单位的意义联结和另一个意义联结并列起来时造成了某种“间断”感,类似于物理空间的无形或缺对有形体的分割。
“赛伯空间”一词的前缀为“cyber”,是源自我们在控制论中把信息控制的过程理解为自我反制的动态系统,该系统能运用负反馈循环来稳定一个开放过程。在这里,赛伯空间这一概念把控制论中所理解的自我反制过程到了超媒介(hypermedia)的意义产生过程。这样,赛伯空间意味着有无数的聚合与分离,在线与离线,创建与删除等等情况发生。这一空间的开放性特征类似于对物理空间物象性的理解:我们似乎没有能力想象空间怎么会是有边界的。同样地,赛伯空间有最终的边界也是不可想象的,在网上冲浪过程中遭遇未知事物的可能性永远存在。这是一个永恒的互动过程。
在这样一个隐喻情景中,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赛伯文化”(cyber-culture)这一概念呢?事实上,新闻媒体有把赛伯空间与赛伯文化等同的趋势,而忘记了赛伯空间最核心的现象学层面的含义。当一些记者试图扮演网络文化批评者的角色时,他们不时地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赛伯空间等同于数码化社区或数码化城市。他们认为,社区、城市的数码化即刻使个人关系网络化,正是在这种密切的互联关系网上,参与者间的民主达到了多样性与统一性,或一致性与开放性的平衡。但把赛伯空间与网络化的人际关系等同,无助于说明赛伯空间与赛伯文化的可能性,因为在赛伯空间里赛伯文化如何兴起这个问题在这里变得没有意义了。它也不能帮助我们理解这样的事实:以文本为基础的赛伯空间的隐喻特性已被移置到对赛伯文化的理解,“赛伯文化”也变成一种隐喻,而我们要讨论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赛伯文化,而不是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