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税收政策促进经济和谐发展(1)(2)
2015-01-08 02:13
导读:要想扩大消费需求,而又不进一步刺激投资,如果采用有选择的、结构性的降低税率的方法,在当前财政收入连年高增长的前提下,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
要想扩大消费需求,而又不进一步刺激投资,如果采用有选择的、结构性的降低税率的方法,在当前财政收入连年高增长的前提下,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但这种调整应该限于财政收入足够应付财政支出的前提下。此外还需要保证必要的公共产品供给和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补贴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以转移支付等手段扶持落后地区、困难行业发展。税收调节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1)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庞大的农民群体的增收对于拉动消费需求的作用不可忽视。2006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了实行两千多年的农业税,从政策意义上来说,它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的实际收入。这对减轻农民负担意义重大,但农民并非从此全无负担。例如,由于税收的减少,农村基层财力不足,正常运转受到一定影响,农村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凸显,这种收支不平衡的压力极有可能导致乱集资乱摊派,金额甚至高于税收减少的部分,从而加重农民负担。因此,必须合理确定基层财政收支范围,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强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管理,使农民的实际税负得到切实降低;增值税方面,虽然对农民购买的部分农业生产资料国家减免了税收,但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水涨船高,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因此,国家可以对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农民直接给予补贴,保障其消费和生产的积极性;当前农村的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尚不到位,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应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在内的各种制度,使农民逐步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水平的社会保障待遇,免除其后顾之忧,以提高其消费意愿。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在税收政策上可对林、牧、
水产养殖业等给予税收优惠,鼓励其采取企业化、产业化经营的方式,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从发展核心区域的周边城镇人手,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非农岗位和灵活就业岗位。
大学排名 (2)对营业税进行改革。营业税的征税范围主要涉及第三产业,对于不同的行业应区别对待,制定合理税率。如商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居民服务业、餐饮业等要大力发展,对这些行业的营业税税率要适当降低,以降低成本价格,进一步刺激消费;但对高档娱乐业(如高尔夫球俱乐部、夜总会)、部分服务业(如高档洗浴、美容)应实行较高的税率,正确引导消费。降低某些税种的名义税率固然会降低税收总量,但从严征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的流失,提高税收质量。同时应改进税收管理,建立税收收入增长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大征管力度,全面实施税源精细化管理。因此,做到“低税率、宽税基、少减免、严征管”,也可以保证税收收入的持续性增长。
(二)缩小贫富差距的税收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收入分配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出现了顶尖底宽的“金字塔”型结构。贫富差距过大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际上公认基尼系数为0.3是比较理想的收入分配状况,但200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就已达到0.47(世界银行统计数据),这表明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处于不和谐状态。
个人根据自己的偏好分配所得,通常进行消费、储蓄、投资,进行资产转让、赠与,等等,在这些收入分配的环节上设置合理的税种和税率,将会提高税收的调控力度。但我国现行税制结构的制度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因此,应逐步确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以财产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两翼,以其他税种为补充的税收调控体系,使税收调控覆盖全过程,发挥各税种的互补作用,确保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探析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所得税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