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出口退税政策研究的文献综述(3)

2017-05-20 01:05
导读:最后,关于最优出口退税率的研究,耗散结构理论(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是1969年由比利时自由大学 物理学 教授普里戈金(J.Pryogin)提出的,通过综合考虑各

  最后,关于最优出口退税率的研究,耗散结构理论(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是1969年由比利时自由大学物理学教授普里戈金(J.Pryogin)提出的,通过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应适时调整本国的退税率结构,在各种动态因素的影响下把握一个最佳的退税率结构[19]。阎坤、陈昌盛(2003)认为,一国的出口退税率最优点应该在这样的位置“由出口增长所引起的税收的边际增长率应该等于退税支出的边际增长率”[20]。陈红伟(2004)在受到最优税制的启发下,利用数学模型得出关于最优退税率的结论:当出口产品为两种或两种以上时,只有设置复退税率才可能实现最优,而最优的复退税率则应该使每种产品的边际出口贡献相等,使出口退税率与法定征税率趋于一致[21]。
  
  三、小结与启示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出口退税政策的积极应用,也相信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出口贸易灵活应对国际贸易条件的变化,出口退税政策也有其复杂性,主要涉及“退多少、谁来负担、怎么退、如何保障”四个重要因素,任一因素的调整都会对该政策的效果产生影响,即使探讨政策中单个因素的影响,也可涉及出口贸易、出口产业或出口企业,因此,更多全面深入的学术探讨能为该政策的制定依据和具体实施提供新的思路,促进出口退税政策消除消极作用、发挥积极作用,保持其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刘剑文.出口退税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9-64.
  [2]金兴健.人民币贬值政策与出口退税率调整的比较分析[J].财贸研究,2002,(2):67-70.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3]汤贡亮.坚持出口退税中性原则:出口退税率不宜下调[J].涉外税务,2003,(9):5-6.
  [4]刘剑文.出口退税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9-64.
  [5]朱智强,张晓丽.出口退税制度的理论依据及政策建议[J].税务与经济,2004,(1):69-71.
  [6]李万甫,马衍伟.提高出口退税率的政策效应分析[J].涉外税务,2000,(12):46-49.
  [7]扈启曙,李双燕.中国调整出口退税税率的双面效应初探[J].现代财经,2004,(2):33-34.
  [8]陈平,黄健梅.中国出口退税效应分析理论与实证[J].管理世界,2003,(12):25-30.
  [9]董皓,陈飞翔.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鼓励效应[J].国际贸易问题,2004,(7):13-16.
  [10]谢丽芬,谭晶.新出口退税机制对加工贸易的效应分析[J].商业研究,2005,(4):160-162.
  [11]严选晨,夏鸣,王进猛.WTO与中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完善[J].涉外税务,2001,(2):19-23.
  [12]张友仁.出口退税与出口促进: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4):113-114.
  [13]熊效冉.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出口贸易的影响[J].内蒙古统计,2008,(1):28-30.
  [14]阎坤,陈昌盛.扩大出口与财政税收的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3,(29):2-15.
  [15]屠庆忠.国家出口退税行为的理论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11):31-34.
  [16]方谭.出口退税率下调引发外贸新变化[J].中国水运,2004,(2):51.
  [17]陈军才.出口退税对外贸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教育,2005,(5):22-24.
  [18]邓远军.出口退税改革效应再分析[J].涉外税务,2005,(4):25-29.
  [19]郭辉明,屠庆忠.试论最优出口退税率[J].经济论坛,2004,(13):78-79.
  [20]阎坤,陈昌盛.扩大出口与财政税收的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3,(29):2-15.
  [21]陈红伟.再论出口退税——从理论到实践[J].涉外税务,2004,(8):18-22.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上一篇:税收流失现象浅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