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及纳税筹划(3)
2017-08-02 01:19
导读:1.税收减免期不宜加速折旧 某公司2001年—2005年每年不提折旧前的应纳税所得额为2000万元,没有其他纳税调整事项,2001年、2002年为免税期。假如采用均匀
1.税收减免期不宜加速折旧
某公司2001年—2005年每年不提折旧前的应纳税所得额为2000万元,没有其他纳税调整事项,2001年、2002年为免税期。假如采用均匀年限法,每年的折旧额为400万元;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各年折旧额分别为800万元、480万元、288万元、216万元、216万元。
采用均匀年限法,5年的实际税负总额=(6000-400×3)×33%=1584(万元),均匀每年负担1584/5=316.8万元;
采取加速折旧法,5年的实际税负总额=(6000-288-216-216)×33%=1742.4(万元),均匀每年负担1742.4/5=348.48万元。
可以看出,加速折旧比均匀年限法折旧均匀每年增加税负31.68万元,增加税负总额158.4万元。所以,在企业所得税实行比例税率的情况下,固定资产在使用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在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这种加速折旧的方法可以递延缴纳税款。但若企业处于税收减免优惠期间,加速折旧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是负的,不仅不能少缴税,反而会多缴税。
2.加速折旧需考虑5年补亏期
假设某公司采用加速折旧,当年亏损总额1000万元,此后连续5年的税前收益总额为700万元,则此700万元可全额弥补亏损,无需纳税,余下的300万元亏损须用税后利润弥补;而该公司若采用均匀年限法计提折旧,当年亏损总额700万元,此后连续5年的税前收益总额为700万元,则700万元亏损可全额用税前收益弥补,实际税负为零。同样的收益,由于折旧方法不同,采用加速折旧法比均匀年限法增加税负300×33%=99(万元)。
由于税法对补亏期作了严格限定,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以后年度的获利水平做出公道估计,使同样的生产经营收益获得更大的实际收益。特别对一些风险大、收益率高且不稳定的高科技企业更要公道筹划,避免加速折旧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2006.
[2]李成峰.怎样公道避税.北京:企业治理出版社,2004:311-326.
[3]杨志清庄粉荣.税收筹划案例分析.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80-288.
[4]余文声.纳税筹划技巧.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2003:111-118.
[5]姜文芹,史书新.新会计制度下的纳税筹划.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124-127.
[6]最公道避税案例及操纵要点分析.北京:企业治理出版社,2005:35-40.
[7]彭新岸,门玉峰 .税金计算与纳税筹划.北京:企业治理出版社,2003:204-208.
[8]王韬,刘芳.企业税收筹划.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41.
[9]毛夏鸾.企业纳税筹划操纵实务.北京: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163-166.
[10]张艳纯.企业纳税筹划.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352-356.
[11]苏春林.纳税筹划.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