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中国财政中期预算(2)
2017-08-14 01:11
导读:中期预算针对三至五年制定预算计划,在中期预算制定时,需要对未来时期内的经济变化情况,财政收支增长情况进行科学预测,从而制定政府的收支计划,能因
中期预算针对三至五年制定预算计划,在中期预算制定时,需要对未来时期内的经济变化情况,财政收支增长情况进行科学预测,从而制定政府的收支计划,能因时制宜,根据不同经济形势安排政府收支,理论上可能实现同期平衡预算。这样,就能在经济周期内避免政府的过度赤字或盈余,减小政府财政风险;同时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通过政府预算实现以财政政策熨平经济波动的目标。
(三)联结政府政策与财政支出
年度预算与政府宏观经济政府的联系不紧密,尤其与中长期宏观经济政策更有脱节的现象,限制了预算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例如,中国制定五年发展计划,但年度预算因其固有的敌视性,与中国的五年发展计划的联系很少,使五年发展计划在预算方面得到的支持不明显。
中期预算则可以实现预算与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的紧密联系。比如,中国可以根据中国的五年计划制定五年期预算,实现财政政策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
(四)增强政府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年度预算不利于预算透明度和民众参与度的提高。预算是一种
政治程序和受托责任表达工具,在“代理”制度下,年度预算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短期行为”和“逆向选择”等道德风险。另外,最近十多年来,中国每年政府收支的决算数与预算数不论是支出方面还是收入方面都有很多倍的差额,这使预算的法律约束力逐渐下降,也使以其民众对预算的信任度逐渐下降,使政府政府的可信度受到质疑。
中期预算则可以避免年度预算的这类问题。首先,中期预算表明未来若干年度政府的财政政策方向,从而增进了预算透明度,有助于公众和其他利害关系者对政府财政承诺的可信度作出判断。其次,中期预算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相联系,减少政策波动或领导人更替对预算和政策连续性的影响,使政府的财政政策更具有可信度。
三、中国引进中期预算的原因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中国经济内部也有许多矛盾和问题有待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中国政府预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政府预算能更加准确地预测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势,要求政府预算能更准确在根据当前经济形势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要求政府预算能更加透明可信等等。所以,中国有必要适时地引进中期预算,以使中期预算和年度预算相辅相成地满足当前形势对其提出的新要求。
(一)中国有中期发展战略与政策却缺少相应财政预算以支持
对于中国的发展目标及发展方向,中国政府一直都制定“五年计划”,这是中国民众能更好地了解到国家的未来发展战略。一直以来,中国也能很好地完成每个五年计划,中国的高速发展有一部分也是成功制定五年计划的原因。
然而,中国虽有五年计划,但却缺少相应的中期预算予以支持。虽然中国一般每五年编制一次财政中期计划,但计划一经确定一般不作调整。另外,虽然自1998年以来,中国先后编制了《1998—2002年国家财政发展计划》、《2003—2005年国家财政滚动发展计划》和《2004—2007年国家财政滚动发展计划》等三年期滚动计划。但以上五年期的中期计划和三年期滚动计划均有严重的缺陷:首先,五年计划一旦制定后一般不再调整,这使五年财政计划与实际经济运行脱节。其次,三年期滚动计划与中国现有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联系不紧密,使中期财政计划能联系财政政策与国家发展战略的作用弱化。 所以,中国应尽快将现有有年度预算与中期财政计划的作用相结合,开展五年期的中期预算工作。使中国现有的发展战略在财政预算方面得到更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使中国的财政预算能更加适应中国现实经济运行情况,对经济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中国需要用中期预算来加强对年度预算的约束
最近十多年中,中国的预算规模不断增长,但是年度预算的约束性弱的局限性也不断突现,财政纪律松弛现象十分严重。这主要是在年度预算的执行过程中,有如下现象存在:每年有大额预算增量主要在下半年形成,相应就需要在下半年几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对应预算资金相关的政策制定。但是,在较短时间内是很难完成细致周详的政策战略的制定,在不完善的政策计划中,要确保财政增量资金的配置符合经济和社会需要,保证战略重点和优先战略是很难完成的。这就会出现预算约束弱、财政资金用途不合理等财政纪律松弛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