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财政风险防范和化解(3)
2017-08-14 01:55
导读:四、防范和化解乡镇财政风险的具体对策 依据上述公共财政,面对乡镇财政赤字和债务形成的原因复杂,牵涉面广的现实问题。当前必须把消赤减债作为
四、防范和化解乡镇财政风险的具体对策 依据上述公共财政,面对乡镇财政赤字和债务形成的原因复杂,牵涉面广的现实问题。当前必须把消赤减债作为一项长期的
系统工程来抓,实行统一领导,综合治理。其具体措施可有: (一)推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提高风险意识。乡镇长既是单位的法人代表,又是地方行政机关首长,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提高风险意识,亲自抓消赤减债工作。一是乡镇长应向县政府签立好责任状,在任期内不增加新的债务;二是制定相关措施,并把目标责任分解到各职能部门,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三是正确评价乡镇主要负责干部的财政业绩,对完不成消赤减债目标甚至任期内出现新的赤字和债务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和财政所长,要给予经济制裁和纪律处分;四是对乡镇长要利用县级党校等阵地进行不定期的财政业务短期
培训,提高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知识业务水平和施政能力。 (二)理顺财政管理体制。一是按照公共财政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真正建立县乡财政“分灶吃饭”的管理体制。要按税种划分乡镇财政收支范围,将乡镇财政收入划分为乡镇预算收入、县乡共享预算收入、县级预算收入三大块,按“乡事乡办、乡财乡理、事权跟财权走”的原则划分乡镇支出范围,建立“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上解(或补助)、增收全留、短收增支自负、自求平衡”的财政管理体制,同时中央和省两级要加大对乡镇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充分调动乡镇财政生财、聚财、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建立和完善乡镇金库,真正赋予乡镇财政资金自主权。三是进一步理顺财务管理体制。可以在财税征收上实行财政与地税合署办公,实行“六统一”的管理办法:即统一安排力量,统一工作部署,统一征管行动,统一财政收支,统一票证管理,统一考核业绩。四是加快实行乡镇财政工资统发,做到工资封闭运行。五是进一步完善乡村中小学经费的管理。县财政对乡镇中小学危房改造经费实行专户管理,危房改造专项经费全部拨入专户,实行“集中使用,立项管理”,严格按照政府审批方案执行。乡镇财政开设“教育经费专户”,加强教育四项经费(民办教师工资、代课教师工资、班主任津贴和遗属补助)的管理,资金实行封闭运行,确保资金的按时到位。六是加快体制创新,取消乡镇站所的基本银行支出账户,其财务由乡镇财政实行“零户统管”,集中管理,分户核算。 3、坚持依法理财、依法治财,强化理财手段。一是严格征管,确保应收尽收。要坚持依法征税,更新征管方式,强化征管措施,运用行政的、经济的、的手段严征细管,防止跑冒滴漏。二是依靠预算约束,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严格执行《预算法》的有关规定,增强预算意识,乡镇财政预算不允许编制赤字预算,应按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相结合、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预算;树立预算即决算的思想,在非特殊情况下不能随意突破预算;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坚决压缩接待费用、小车、会议、差旅、电话费等各种非生产开支;杜绝滥发物资、资金的行为。三是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尽管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收费项目减少,但对乡镇的非税收入管理仍不能流于形式,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将乡镇所在地非税收入实行严格的财政统管,杜绝截留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票据收费等私设的“账外账”、“小钱柜”。四是加强财务监督。定期不定期开展财务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查处财经违纪现象;坚持乡镇主要负责人任内,离任审计制度。 4、加强财源建设,增强造血功能。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前提下仍要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双增双赢”目标,拓宽财源渠道,增强财政发展后劲。要加大农村“三化”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种养基地和龙头加工企业,增植新的财源建设项目;依靠农业招商引资,大力推进农村化进程;加快实现原有乡镇企业改制、改造、重组、转让、承包、挖潜老财源;加大对新上企业和项目的扶持力度,形成支柱财源;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盘活城镇土地,以地生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壮大民营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财政收入增长点。通过推动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增强财政抵御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5、加强内外债务管理,加速回收清欠。对乡镇财政债务要澄清底子,分清责任,债权债务要认真进行清理。一是对财政承借承还的有关农业综合开发、养殖业开发、扶贫贷款等,要组织专门班子进行清收。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清收,能够移交有关银行、信用部门的要及时移交有关部门进行协助清收;二是对实行三提五统期间,村民形成的陈欠(含税费)要打好欠条,做好思想工作,实行分期收回;三是要严格控制债务规模,限期消赤减债,杜绝新的债务发生。 总之,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明确乡镇的职责,正视乡镇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乡镇财政风险。这无论对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大局的稳定,还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都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而且应即刻去想去做的大事,切不可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