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税收协定与FDI相关性研究综述(4)
2017-08-15 01:29
导读:Neumayer and Spess(2004)、Neumayer(2006)、 Di Giovanni(2005)却研究认为避免双重征税协定(DDT)对FDI有强烈的激励作用。Neumayer(2006)指出Blonigen and Davies(2004)的实证分析存
Neumayer and Spess(2004)、Neumayer(2006)、 Di Giovanni(2005)却研究认为避免双重征税协定(DDT)对FDI有强烈的激励作用。Neumayer(2006)指出Blonigen and Davies(2004)的实证分析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将所有的国家不加以分类,直接用于研究。由于不同的类别的国家对FDI引入的动机是不同的,因此混同一起分析难免会出现误差。Neumayer运用联合国收入标准,将发展中国家划分成中等收入国家及低收入国家,采用美国1970-2001年FDI流出数据。通过构设三个虚拟变量来衡量单项避免双重税收协定对美国FDI流出的影响。模型估计的结果显示:避免双重税收协定对中等收入的国家起到正面的激励作用,而对于低收入国家则是无效的。不过,从该文给出估计的结果看,有签订双边税收协定的国家对吸引美国的FDI流入具有正的效应,并且在统计上显著。因此,该文事实上是支持税收协定的签订有利于FDI流人的观点的。
Tobin and Rose-Ackerman(2006)另辟蹊径。利用各个国家签订税收协定的数目来代表税收协定变量。他们给出了两个基本假设:(1)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签订的税收协定数目与流入该国的FDI是正相关的。但这种正相关效应是随着税收协定签订数目的增加而下降的。(2)随着发展中国家签订税收协定数目的增加,流向所有发展中国家的FDI也呈现上升趋势。他们利用137个国家1980-2003年FDI数据,引入自然资源、市场容量、开放程度、政治风险等四个控制变量,证实了基本假设的准确性,认为双边税收协定确实可以对FDI流向发展中国家起到一个推动作用,但同时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签订双边税收协定,新签的税收协定数给东道国带来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
以上实证研究都是将税收协定设置为外生变量,Peter-Egger、Mario-Larch、Michael—Pfaffermayrand Hannes-Winner(2005)运用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研究税收协定对社会福利及FDI流出量的冲击作用。他们将税收协定的签订演化成两国之间的内生选择过程,并利用OECD国家1985-2000年的FDI数据,研究发现新补充的税收协定对FDI的流出量会产生一个显著的负面冲击,因而认为税收协定不利于FDI流入。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四、结论
国际税收协定对FDI的真实效应究竟如何,至今仍未有定论。本文从正反两个角度对有关于国际税收协定与FDI之间相关性研究的文献作简单综述,基本上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国际税收协定的多重目的性决定了其对FDI的影响必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国际税收协定的产生主要是为了避免双重或多重征税以及防止国家间的逃漏税。这两个目的客观上会对跨国公司的行为造成两种不同的影响效应:避免双重或多重征税保障了跨国公司的利益。可以促进其增加投资;而防止国际间的逃漏税则会打击跨国公司,尤其是投机性跨国公司的投资积极性,从而减少了国际资本的流动。(2)对国际税收协定与FDI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方面的研究,实证研究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近几年的研究情况来看,该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依托实证研究来做出结论的判断。(3)实证研究的方法趋于精细化和多样化,对国际税收协定与FDI之间相关性的衡量更为科学。面板数据模型成为了该方面研究的基准模型,同时外生变量的设置也趋于合理化,最关键的是税收协定已经被视为内生变量来考察其对FDI的作用,这将是该课题研究的主要走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