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财政理论更新的思路和取向(2)
2017-08-18 02:29
导读: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财政的公共性呢? 第一,任何社会客观上存在公共需要。历史上的反动统治阶级借助财政这个工具为自身利益服务,只是增加财政
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财政的公共性呢? 第一,任何社会客观上存在公共需要。历史上的反动统治阶级借助财政这个工具为自身利益服务,只是增加财政运行的成本,并没有改变财政应有的公共性。社会主义制度下应该而且有条件坚持财政的公共性。所谓财政的公共性,涵盖了国家需要和人民需要,比只讲国家需要全面。 第二,财政的公共性是人类以来所追求的目标。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人主张财政分配以公共需要为目标。墨子提出“兴公利、除公害”,“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礼记·礼运》篇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希望建立一个社会保障、公共福利水平很高的社会。苟况、傅玄、邱俊等都对财政必须为公进行了论述。然而,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产生为公的财政制度安排。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共产党人一贯高举为公为民的旗帜,财政和制度理所当然以公共性为取向。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及政党的根本区别”。“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第三,强调财政的公共性为财政支出规定了正确的方向。过去只强调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财政支出中忽视与人民利益相关的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公共福利、社会保障等支出。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取的多、予的少。强调财政的公共性,有益于对财政职能的正确界定。财政应提供市场上买不到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强调财政的公共性,有益于纠正财政的“越位”和“缺位”,改善支出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下的财政,必须坚持效益性。 社会主义财政的先进性、合理性要通过财政的效益性去体现,要求行政成本比封建财政和资本主义财政低,而产出的效益高。衡量财政效益的标准是纳税人的所得大于其所失。得失比较中,既包括物质的,又包括精神的。 纳税人的所失包括:(1)交纳税费的损失,包括时间、路费等损失。(2)交纳财物后,因失去支配权引起的心理损失。(3)要求公共机关提供及时的合格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付出。 纳税人的所得包括:(1)获得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2)获得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后的心理满足。(3)参与财政管理、决策获得的精神满足。 公共权力机关要使纳税人的所得大于其所失,除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实行民主管理外,还应做到:(1)降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成本。应通过廉政建设,防止贪污浪费,精减行政机构、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减少
行政管理费。以增加与纳税人利益相关的公共福利、社会保障等支出。(2)依国情国力定财政的收支规模和结构。财政的收支规模和结构合理,就能带来宏观效益。(3)扩大边际效益。公共产品无排他性,甲享受了,乙可以享受。如公共安全、公共设施等。这些产品边际成本低,效益高。社会保障虽有排他性,但将高收入者用于养宠物或糜烂消费的钱通过国家税收转移到穷人手中,解决其温饱和小孩失学,可以提高福利效应。财政收支中,应重视提高边际效应和福利效应。若全面做到上述相关要求,完全可以使纳税人所得大于所失。
三、财政应处理好的基本关系 我国财政需要处理的关系较多,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关系过去重视不够,应从理论上引起重视并处理好。
一是公平与效益的关系。 过去
财政学界从公平与效益两者相互矛盾的一面论述较多,实际上两者互相促进的一面大于矛盾的一面。公平与效益兼顾对人民更有益。 所谓公平,是人们判断事物的标准和尺度,一般用来处理人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如财政权益配置公正、均衡,则认为是公平的。效益(或效率)是指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投入少、收益多。坚持众多的人认为公平的标准,也就有利于效益的提高。如实行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可能使少数富人的利益受损,其生产积极性。但提高了众多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热情,增加了社会的稳定和凝聚力。这是公平促进效益的一面。当然,对富人过多的征税,对穷人过多的救助,会使前者不愿工作,后者产生依赖而不劳动,这就影响效益。后一种情况西方福利国家存在。就我国而言,主要是贯彻公平不够而损害效益。这种因收入分配木公影响效益,值得财政理论工作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