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三) ------主要问题
2017-08-25 01:55
导读:财税论文毕业论文,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三) ------主要问题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1、经济效益低下是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
1、经济效益低下是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问题是出口增长乏力,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国有外贸企业经济效益仍十分低下;外贸企业亏损挂账包袱较大,仍没有摆脱依靠国家政策来发展外贸的烙印。 1998年我国外贸出口虽继续保持增长,但国有外贸企业经济效益仍然下降,亏损挂账仍继续增加。据汇总决算资料反映,外贸企业经济效益状况仍在下降,1998年全国外贸企业亏损为80.45亿元,比上年增亏17.22亿元,其中:中央外贸企业净利润0.49亿元,比上年净利5.25亿元减盈4.76亿元;地方外贸企业亏损80.94亿元,比上年亏损68.48亿元增亏12.46亿元。截止1998年底外贸企业决算反映亏损挂账已达553.22亿元。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首先在于外贸企业经济效益基础较差、效益观念较为薄弱。长期以来,外贸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片面追求规模扩大和数量增长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做法大量存在。就当前看,整个外经贸工作也尚未真正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客观上讲,我国外贸企业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企业的任务观念和指标观念都很强。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外贸企业的任务就是出口创汇,盈亏要由国家负责,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之后,特别是现在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仍有人抱着出口创汇指标紧追猛赶,甚至不惜恤本盲目追求规模,造成目前企业巨额亏损挂帐、经营难以为继,给我们外贸事业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长方式必须实现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转变。发展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必须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牢牢地把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提高放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其次是依法调控外贸发展的宏观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20年来国家鼓励外贸发展的财政政策,一方面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对鼓励政策产生了过份的依赖。政企不分,使国有外贸企业无法割断与政府的隶属依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外贸企业习惯依赖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因此,必须结合政企脱钩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引导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求生存、求发展,研究建立健全和完善调控外贸发展的宏观管理体系,运用市场经济方法引导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再次是外贸企业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必需深入研究外贸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积极探索在公有制基础上真正实现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途径和方式、方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我国企业改革目标内容,然而多年来的改革实践,国有企业负盈不负亏现象如同当年承包中包盈不包亏一样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致使企业亏损挂帐一大堆仍依靠继续挂账来生存,这在外贸企业中尤为突出。1990年第一轮承包结束后,外贸企业亏损挂帐为98.92亿元,至1998年底,亏损挂帐已增至553.22亿元,平均每年增加64.9亿元。除了外贸企业忽视经济效益外,没有找到使国有企业实现自负亏损的有效方式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进一步深化外贸企业改革,在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基础上寻求真正实现企业自负亏损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2、继续实行积极的鼓励出口的财政政策 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2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当今
世界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继续扩大我国商品出口,增加外汇收入。继续实行积极的鼓励出口的财政政策势在必行。20年来,国家财政采取了多种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但这大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针对培育出口产品生产能力而实施的。随着我国生产水平的提高,国内买方市场的形成,过去的有关鼓励我外贸发展的措施显然已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不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有关鼓励出口的优惠措施也随着国家财税、金融、外贸、外汇、计划等方面的改革而消失。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鼓励出口的积极财政政策必须由过去注重培育出口生产能力方面向注重培育、开拓和保护出口市场方面转变,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国际惯例的鼓励外贸扩大出口的财政政策体系。 (1)继续完善鼓励外贸出口的全面出口退税政策。为鼓励外贸发展,1994年国家在财税改革后实行了“免抵退”的全面出口退税政策。全面的出口退税,有利于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我出口产品向精加工、深加工发展,优化我出口商品结构。但因实际执行中的存在的少征多退问题,全面出口退税政策没有得以全面执行。人民币与外汇矛盾的焦点较集中地反映在出口退税政策的全面与否上。实行全面的 “免抵退” 出口退税政策,是符合国际惯例的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应结合国家财力的允可和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逐步加以完善。 (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的管理。为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1994年,国家在金融、财税、投资、外汇等重大领域进行重大改革的同时进行了外贸体制改革。改革中决定要对少数实行数量限制的出口商品进行配额招标。1996年,国家决定将出口商品配额招标收入用于设立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是中央政府用于调节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专项基金;基金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由财政实行专项专户、列收列支管理;基金实行有偿使用和无偿使用相结合。截止1999年4月底,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收入共97.53亿元。通过近两年的使用,基金使用的重点仍没有摆脱过去注重培育出口生产能力方面,依旧按照项目来分配使用基金,基金使用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改变和完善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使用办法,向注重培育、开拓和保护出口市场方面转变,充分发挥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在鼓励外贸扩大出口的作用。可以结合建立出口信用保险、完善国际市场信息的服务、鼓励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支持和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等方面入手,改革和完善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的使用管理。 (3)采用更为积极的评价手段引导和促进外贸企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的今后15年我国
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之一。这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九五”计划和达到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党的十五大又提出了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努力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对外贸易的总体要求,因此,积极引导和促进外贸企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是确定财政鼓励政策的基本取向。 获取比较利益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理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英国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在世界上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通过国际商品交换,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从而给交换的双方在经济上带来利益。即使在各个生产领域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的国家,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以换取自己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仍然可以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这一原理用李嘉图本人的比喻来说,就是“英国用其生产的羊毛来换取葡萄牙生产的葡萄酒”,对两国而言,都可以获得较多的相对于本国生产同类产品而言的经济利益。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这一比较利益的获得,究竟体现在我们国际贸易中的哪一个环节、哪一方面呢?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指导或引导我们外贸企业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扩大出口的意识,彻底摒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压指标、单纯追求出口数量的增加而不讲效益的观念,在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事业中为我国获取比较利益,财政部于1996年建立了外贸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十大
评价指标体系,并相应颁发了有关评价办法。通过三年来的评价,综合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基本能够反映有关外贸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情况,也引起有关企业的高度重视。继续完善对外贸企业综合经济效益评价,加大宣传和考评力度,对促进外贸企业转变观念,逐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4)进一步深化外贸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国有外贸企业,长期以来受指令性出口计划影响,对财政优惠政策存有依赖。根据企业脱钩后资产和财务由中央财政管理的规定,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财政有责任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有责任进一步明确国家与企业的权利和责任。自1992年以来,国有外贸企业在转机建制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进行了外经贸企业内部职工股的改制,到1998年6月30日,全国外经贸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企业已达666家,改制的方式主要采取整体改制和部分改制两种,部分改制方式最多。外贸企业内部职工持股,是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一种有益探索。财政要逐步研究探索外贸企业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支持外贸企业改组、改制。同时,要结合国有企业改革,改变现行工效挂钩中“挂盈不挂亏”的不合理现象,逐步实行完善的企业工资制度;逐步收取企业税后利润应分给国家的投资收益,实行规范的外贸企业利润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