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的“财政均富”理念(3)
2017-08-28 05:37
导读:四、“财政均富”理念的实践识踪 (一)西方国家收入分配均等化的实践。(1)目标明确:初次分配培育中产阶级,再分配注重弱势群体。欧美国家在初
四、“财政均富”理念的实践识踪 (一)西方国家收入分配均等化的实践。(1)目标明确:初次分配培育中产阶级,再分配注重弱势群体。欧美国家在初次分配中确保中等收入人群占多数,再分配中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他们通过工资、福利和税收调节等来巩固和扩大中产阶级的比重,构建弱势群体的保障“安全网”。(2)均等责任:按照受益和效率原则,合理划分层级政府的事权。从世界范围看,在多层级政府的治理结构中,适度分权与集权是大多数国家普遍采取的财政均富模式。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合理配置政府间事权,按照受益和有效性原则划分支出,财政宪政管理是其普遍做法。(3)均等财权:按照事权与财力对称原则,划分政府间收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无论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国家都拥有一个相对集中的税收体制和相对分权的支出体制。从集权与分权意义看,各国政府间的收入划分模式大致有分散型、集中型、适度集中、相对分散型。但几乎所有国家都表现出明显的财政收入先集中后给予的特点。(4)转移支付:将转移支付作为平衡地区收入差距的“调节器”。实施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是促进财政能力均等化,实现社会公平,提高国家总体福利水平。总体上看,均等化的范围,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的关系。发达国家均等化的范围较大,欠发达国家只能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二)中国收入分配政策变迁路径。改革开放后,我国一直继承着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成为理论界和决策部门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要效率,还是要公平?还是两者兼得?这个问题是决定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基石;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收入分配政策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我们的分配政策,……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党的十四大报告则强调,“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自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作为我国收入分配的基本政策得到了贯彻和坚持。应当说,这是符合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条件的,无疑是正确的。从十六大开始,中央不仅考虑把“蛋糕”做大,更考虑了“蛋糕”做大以后怎样合理分配、公平分配。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考察我国分配政策的变迁路径,不难发现,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在注重社会整体福利增加的同时,更加强调个体之间的公平,强调人人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 (三)现行分税制体制均等化功能逐步显现。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轨迹看,现行体制也正在实践着共同富裕的理念,财政体制正发挥其功能作用努力缩小区域间财力分配差距,增进社会公平。从完善体制方面,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实行“乡财县管”管理方式;从增强地方税收能力方面,打破隶属关系对所得税实行中央与地方共享,推行增值税转型扩大地方收入规模;从保障绝大多数人利益方面,提高城市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扩大城市居民低保范围;对农民“多予少取”惠农政策,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等等。但是,由于我国区域面积广阔,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要素禀赋差异较大,财政体制调控个人收入和区域间财力间差异的功效远未得以有效发挥。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用“财政均富”理念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进而建立起来的收入、支出等一系列分配制度,才能解决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间财力分配中出现的不公平问题,促进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