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分析(2)
2017-09-09 01:11
导读:2 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对经济的 2.1 导致农村消费需求低 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是阻碍目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正
2 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对经济的 2.1 导致农村消费需求低 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是阻碍目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正处于由“万元级”向“十万元级”的跨越阶段,消费需求在这一时期内会出现断层,因此目前刺激消费需求的重点应转向农村地区。的确,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农村地区消费需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且,农村水、电等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一般较小、施工期短,使用的物质投入以国内生产为主,对国内需求的直接刺激作用较快、较大。这类基础设施建设高度劳动密集、以使用农村廉价劳动力为主,能够创造出许多
就业和收入机会、形成良性循环。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基础类公共物品供给的严重不足,极大地压抑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造成农村需求的不足。 而且,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落后使很多在城市中已经是必不可少的消费品在农村地区却根本无用武之地,进一步在消费环境上限制了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的更新以及消费质量的提高,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在农村越来越具有消费上的互补性特性。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在1999年12月对全国18796个农产所做的抽样调查和计量分析发现,如果农村居民用电和城市居民用电做到同网同价、在农村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锅做到村村通电视、建水塔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未来几年农村地区将会出现一个家用电器的消费高潮,电视、冰箱、洗衣机将不再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而当前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短缺,正是导致我国多年来扩张农村消费行为成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后,在城市已基本成形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尚未涉及农村地区,造成农村人口预期支出的增加,又进一步降低了现阶段的消费需求。
2.2 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向更高的阶段———知识农业的进程 从长远上制约了农业和的发展。知识农业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主导因素,生产过程依赖于知识、信息和等的运用,知识的物化价值在农业产出中占有相当比重,同时面向市场的农业经济形态。农村公共物品的匮乏对发展知识农业的首先表现在农村公共事业落后,使得农民素质得不到提高。知识农业的发展取决于对知识资源的占有和使用,而知识资源的载体是高素质的人才,没有教育,也就不可能生产出高素质的人才;其次,通信设施的缺乏使农民难以获取信息,而知识农业要求经济活动信息化。通过互联网购买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是知识农业的显著特征。而我国农村的许多地区连电话都未通,更不用说上网了。
2.3 拉大了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 农村公共物品不足对农民生活水平比较直接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农村公共物品不足使得农民消费水平低,农民不能使用家用电器、新型农机以及其他各种化的设备,这样农民就无法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电网、自来水设施、卫星接收设施、通信设施等是文明程度的直接标志,这些公共物品的匮乏本身就说明了农民生活水平低下,使整个农村呈现出落后的面貌。事实上,随着过去那种独立的个人消费品消费已远远不能满足个人消费增加的需要,必须依赖非独立的消费品即公共物品的供给而实现其扩大的消费需求。例如、农村有线电视的接收必然要以农村有线电视网的实现为消费前提。因此,面对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在和将来,若不适时地提供相配套的生活公共物品,农村的消费潜力就不能得到充分提升,潜在的市场就不能转化成现实的市场
3 实现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的政策建议 3.1 政府增加对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 这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许多发达国家为了维持本国农业一定的规模,以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对农村公共品进行了大量投资。例如,在日本,不仅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等完全由政府投资,而且农民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时,也可以得到大量补贴。同时,通过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也是世贸组织的规则所允许的。我国农业占国民经济的份额友经很小,因此有条件通过增加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拥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